国际贸易中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分析

2013-12-29 00:00:00袁永宏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以何种货币计价对进出口国的经济有重要影响。文章从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推进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计价货币 跨境交易 出口价格弹性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03-03

一、引言

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我国与东盟国家及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关系迅速发展,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2009年国家先后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底试点扩大到全国。但是,目前人民币更多地是作为结算货币,而非计价货币。国际贸易中可以用三种货币计价:以出口方货币计价(又称以生产方货币计价,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PCP)、以进口方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和以交易货币计价(又称以第三方货币计价,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以何种货币计价对进出口国的经济有重要影响。本文从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二、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从经济实力与市场份额、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和市场地位、货币的交易成本、汇率的波动情况、金融市场的成熟与完善等方面探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进而提出推进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的相关对策。

(一)经济体实力增强为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提供了坚实后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260.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年增长率9.2%,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我国的经济体实力进一步增强,这为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09年以来,国家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迅速,涉外收付款中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占比增加,2011年涉外收付款占比为6.7%,比2010年提高了5.01个百分点,其中涉外收入人民币结算占比为5.5%,而涉外支出人民币结算占比为6.7%。我国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在全球维持较大的出口份额,人民币国际化具有较为光明的前景。

(二)贸易市场份额和贸易竞争力提高,国际贸易话语权增强

1.贸易市场份额分析。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其议价能力就越强,也越可能选择以本币计价。就我国来讲,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420.6亿美元,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进口17434.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第二,对外贸易占全球的份额约为10%,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近年突飞猛进增长,2011年已经超3万亿美元,远远高于位居第二位的日本1.3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国际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市场的份额日益提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增强,2011年,我国出口到美国、日本的产品分别占其进口市场的18.09%、21.5%,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5.09、1.8个百分点,成为各主要国际市场的重要贸易伙伴。

2.贸易竞争力分析。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898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7434.6亿美元,由此得出我国总体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4,高于国际平均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明显。总体来看,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以及小商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产业,中国在国际商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较低的劳动成本。近年来,机电产品在我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贸易竞争力稳步提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可考虑在这些行业的商品出口中以人民币计价。对于产品差异性较小的初级产品和贸易竞争力较差的产品,宜采用美元或欧元等交易成本较低的主要货币计价。

(三)出口价格弹性减小,优势行业和产品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具有可行性

差异化程度大的产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就越小,在出口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力就越强,出口商选择以本币计价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又不会导致需求的波动,更有利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在中国价格弹性计算方面,厉以宁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6871和-0.0506。陈彪如运用1980-1990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和贸易量进行回归后得到我国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3007,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7241。戴祖祥运用出口价格指数、国外收入指数、出口额指数、出口量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出我国1981-1995和1985-1995年出口价格需求弹性分别为-1.0331和-1.1234。

本文借鉴戴祖祥的建模思想,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影响出口需求的主要变量是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和国外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构造出口量的双对数模型如下:

其中Q表示出口数量,Px是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Y表示国外收入水平,P*是国外消费价格,下标t表示时期,α1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α2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Qt-1表示滞后一期的出口量,说明本期出口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上一期出口量的影响,这是因为外国进口商由于贸易关系对原有的进口渠道有一定的依赖性。

本文收集了1990-2011年有关数据,为使数据具有同期可比性,所有年度数据均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化处理。其中出口额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换算而成;出口价格指数以国内零售价格指数×汇率再换算成指数形式;出口量指数Q=X/(Pxt/P*t);国外价格指数和国外收入指数取两大贸易伙伴国美国和日本的统计数据简单平均得到。

对数据进行转换,取对数,定义: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回归结果如图1。

得出回归方程:

可以看出模型的R2为0.988,拟合程度很好,模型通过了F检验,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整体功效显著,各估计参数通过了t检验,说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也是显著的。D-W值显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因此,模型较为理想。

由此得出,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弹性为-0.714,即出口价格每提高1%,会导致出口量下降0.714%,但总收益是增加的。与戴祖祥利用1978-1995年数据估计的-1.0331相比,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减小,产品的差异性程度增加,主要是出口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弹性较大的初级产品占比大幅降低,机械、电器、纺织、设备、杂项制品、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等以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有所比例大幅提高,贸易竞争力稳步提升,出口价格弹性减小。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鼓励部分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且商品价格出口弹性较小的优势产业使用人民币计价,有利于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高整体收益,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对外币值较稳定,人民币具有作为国际计价货币潜质

货币对外价值稳定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另一因素。当进出口双方货币汇率的波动大于进口方货币与第三方货币(美元)汇率波动的时候, 出口商选择美元为计价货币, 反之则以本币为计价货币。为考察人民币对各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情况和美元对各主要货币的波动程度,本文对2005年8月-2012年2月各主要汇率中间价的月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人民币对各主要币种汇率中间价波动情况来看,人民币对各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程度由小到大为欧元、美元、港币、日元和英镑,因此,从长期历史经验来看,在与欧元区贸易进出口用本币计价对双方规避汇率风险都有益。

(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创造了良好环境

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以及《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三篇文章。他提出建议,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代替美元,充当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底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加速人民币区域化;2012年3月,在第四次金砖国家峰会上,金砖国家银行签署两项协议,稳步推进金砖国家间本币结算与贷款业务,为各国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服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六)人民币计价结算便利化程度提高,离岸市场交易量放大

中国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1.65万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输出提供了渠道,由于市场对人民币贸易融资有较大的潜在需求,还需要逐步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扩大了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量,为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提供了便利。截止2012年底,我国香港的人民币存款6030亿元,香港银行办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67765亿元,相当于内地对外贸易结算总额的八成。目前,伦敦、新加坡和韩国也在竞相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

三、推进人民币履行计价货币职能的建议

(一)巩固已有成果,推动区域贸易以人民币计价

推动边境贸易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迄今为止,中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我国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作为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

JgqczhaBhYE/ZfCc15wEKQ==(二)提升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鼓励优势行业出口中以人民币计价

现阶段,可以从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业等优势产业产品出口中用人民币计价入手,重点支持一些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选择本币计价。对于一些市场份额较大的出口行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可通过提供结算便利、给予税费优惠、提供汇兑指导、发布风险提示等措施,引导支持出口商之间在选择计价货币时协商合作,争取先在这些优势行业内实现以人民币计价,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完善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结算的配套措施

要加强税务、海关、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规范退税、报关、结算流程,便利人民币跨境结算;加强试点银行相关的技术、流程方面的改造;完善现行国际结算系统,加大国际结算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投入,建立有效完备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

(四)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要在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升国际对于人民币的信心,同时,要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汇率稳定。

(五)谨慎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要进一步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鼓励国内符合条件的机构“走出去”,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逐步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在放松部分管制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和预警,有效防范资本流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参考文献:

1.闫小娜.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金融家,2011(11)

2.刘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1)

3.杨荣海.计价货币选择理论述评.金融讲坛,2010(4)

4.魏金明,王军生,张 蕾.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0)

5.周先平.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研究述评—兼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国外社会科学,2010(1)

6.曹勇.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6)

7.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经济研究,1997(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1)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