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嘉年华看都市农业发展的结构化模式

2013-12-29 00:00:00徐成响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引领意义,并初步系统地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同时,结合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方案框架、在数据分析、趋势判断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主要结论是:都市农业发展要有模式,模式要有结构,结构的框架主要是特色、质量、创意。三者的逻辑关系是:特色是基础,质量是核心,创意是灵魂。

关键词:农业嘉年华 农业发展模式 结构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98-02

被誉为“融合农业第一品牌”的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于2013年3月23日在昌平区草莓博览园开幕。本届嘉年华将充分利用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场馆,设立“三馆”即创意农业体验馆、精品农业展销馆、草莓科技展示馆;“两园”即主题狂欢乐园、采摘体验乐园,以寓农于乐的运作方式为农民和消费者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发展的良好平台。

“嘉年华”音译自英文“Carnival”,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民间狂欢活动,相当于中国的“庙会”,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古罗马农神节的庆祝活动。多年以来,“嘉年华”逐渐从一个传统的节日,发展到今天成为包括大型游乐设施在内,辅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现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花样繁多的嘉年华会,其中有很多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农业嘉年华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以狂欢活动为平台的一种农业休闲体验模式。它以市民对农业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道具,充分挖掘和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全景功能,从而达到使全民关注都市农业发展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标志性活动。

笔者认为,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对于引领形成新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这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将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特色、二是质量、三是创意。三者的逻辑关系是:特色是基础,质量是核心,创意是灵魂。

一、特色是基础

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之间的产业和生活依存度增强,农村需要城市的市场、城市需要农村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广大首都市民对农产品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农业如何打造特色或者说如何进行定位,从而在市场上获得差异性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必答题、思考题。

说特色是基础,是指在新的农业生产和市场竞争格局下,决策者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以及对市场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识别后,提出的区域农业的发展定位。换言之,这里的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农业生产和效益上看,源于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市场环境、科技资源禀赋等因素,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走优质之路、走创新之路。

近年来,北京市各区县基本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特色产业,比如昌平区“一花三果”(一花是指百合花;三果是指苹果、草莓和柿子)的农业产业布局就是具有显著特色的“人无我有”。当前首都农业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在“人无我有”的基础上实现“人有我精”。实现“人有我精”的途径则是拓展农业功能。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市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3797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69元)以及国家休假制度的调整,市场方面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回归自然、休闲小憩、家庭欢聚作为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并深化,由此给首都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在显性价值上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精神层面,即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参与体验、民俗文化、观赏、生态等方面的隐性价值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心”、“肺”、“脑”、“眼”等的多方面需求。从现实看,农业的综合价值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凸显: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研部门的示范窗口和农民的培训基地;农业主题公园成为中小学生的春游首选和教育基地;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享受参与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等等。

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品质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农业的功能内涵将从生产功能不断向生活功能、教育功能、生态功能等方面拓展,都市农业也在不断增值。首都农业的多元功能使得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而升级成为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产业,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正是农业功能拓展的全景展示。

二、质量是核心

在解决了特色或者说定位的问题后,农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则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上,更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

从市场接受和认可度的角度看,农产品质量的显性标志是农产品的质量可追溯性。我们唯有把握住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消费偏好,以此建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从生产的角度,农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向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推广追溯理念、扩大追溯规模、强化标识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模式等方面去倒推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客观地讲,作为高端农业的示范者,北京的都市农业在追求农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信任上是责无旁贷的。

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的主要方法是培育农产品标准供应者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下面对“三品”的概念做一简单介绍:

1.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2.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3.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产品标志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机转换产品”标志、一种是“有机产品”标志。一般来说,一个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申请有机产品认证后,要有1-3年的转换期才能正式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在这1-3年内企业要完全按有机认证标准要求进行生产,但其产品不能叫“有机产品”,只能叫“有机转换产品”,只能使用相应的有机转换标志。

三、创意是灵魂

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引擎和重要抓手,是农业的创新,即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是指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利用创意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产品、农耕活动、民俗文化以及市场需求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创意是宏观分析与微观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文化底蕴与农业融合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与高度理性的思考。

基于创意的农业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类型一:产品创新类。奇特而又富有新意的农产品生产是创意农业之“创意”的典型代表与主要体现,因而也是新型农业经营者比较常用的经营手法,如:带有吉祥或祝福图案、字样的苹果、方形西瓜、寿星头大桃等。

类型二:过程体验类。过程体验也是一种主要的创意农业类型。与第一种类型不同的是,产品创新类农业的卖点是欣赏或者食用,而过程体验类农业给消费者的不仅有视觉、味觉等感官刺激,还能让消费者参与到实景的生产、采摘过程,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加立体的全面的体验,将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有趣的、有感官刺激的或者有教育意义的功能内涵展示出来。

类型三:景观观赏类。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或者农业生产实地景观,为消费者提供游玩、欣赏乃至休闲度假的服务。如果该农业景观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则可以发展成农业旅游类。这种服务也比较受大城市市民欢迎。

类型四:生活体验类。主要针对居住在城市中却又厌倦了城市交通的拥堵、生活的快节奏、职场的高压力的市民群体,让消费者通过住进农家,自主选择干农活、逛农村大集、参加民俗婚礼等农家独有的活动,体验农家悠闲、自由而又宽松的生活氛围,放松心情。

类型五:功用转化类。传统的农产品主要功能是食用,利用创意将农产品进行功能的挖掘、转化,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用途转化的目的是在尊重农产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它的多重特性与其他功能,以提高其经济价值。如适应时尚的需求,通常用来食用的各种豆类,可以用来制作手机链等生活用品、小饰品;适应城市家庭种植的需求,通常在大田耕作的果树或蔬菜,可以将其微型化,做成观食两用的盆果、盆菜,如盆栽草莓、彩色西红柿等;适应艺术的需求,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如麦秸画、葫芦烫画等。此类创意农业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形成规模、降低成本、创建品牌,在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综合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类型六:文化节庆类。农业文化节庆作为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和壮大地方经济的新手段。农业文化节庆在开发中除了活动参与和产品展示外,传统文化是挖掘的重点。如昌平区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并在这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外围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边缘文化,打造了多种多样的“草莓庙会”、“苹果文化节”、“温泉文化节”等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体验,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增长。

本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从其总体方案的设计上看,充分体现了产业“融合”的概念,也必将实现“兴业、惠民、创品牌”的目标,是北京市继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之后的又一次农业盛会。

参考文献:

1.孔祥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4)

2.牛有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前线,2007(7)

3.王树进,张志娟.政府如何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09(2)

4.张瑞侠,白维生,史明昌.基于GIS的北京市“三品”认证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农业网络信息,2009(12)

5.田亦平,陈奕捷,范子文.南京农业嘉年华考察报告.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教委 北京 1022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