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问题探讨

2013-12-29 00:00:00刘超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内部绩效核算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文章就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医疗机构开展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医疗改革 医疗机构 内部控制 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91-02

我们知道目前在对于绩效审计并没有取得国际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国际组织间以及西方的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国际审计组织通常把绩效审计称为现金价值审计。具体到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通常是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且较多地集中在对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同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主旨的运营。{1}因此绩效审计主要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由于存在行业间的差异,所以本文仅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绩效审计谈几点看法。

一、开展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改革逐渐涉足深水区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现实情况下影响和制约医疗机构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向人民大众提供社会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开展内部绩效审计不仅能够促使医疗机构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能够从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有效性方面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有序、良好、正常发展。

二、开展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医疗机构首先应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筛选出当年的具体审计项目。由于是医疗机构内部的审计工作,所以原始资料的获取相对来说较为容易。通过监督医疗资源在机构内配置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发现并提出机构内部运行制度及管理结构、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改正。如大型仪器设备是否合理、充分、有效利用;医疗机构内部医用耗材采购流程是否合法、合理、完善;药品的保管、领用及不良事件上报的各种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等。由此开展医疗机构内部各类绩效审计,头绪多、便于操作,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涉及有关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职能科室履行职责到不到位等问题,比较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积极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内部绩效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同时也是审计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有着直接影响,什么样的审计目标就能决定什么样的审计责任。(1)就目前大环境来讲,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是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体的阶段向以内部绩效审计为主体,财务收支审计与内部绩效审计协同发展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在医疗机构的内部绩效审计方式中,内部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除了要考虑经济性、效率性,还应当重点考虑效果性。例如,医疗机构购置医用仪器设备前,就要考虑该设备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存在多大价值,设备辅助诊断准确率或辅助治疗治愈率有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该设备的购置成本是多少,运行成本又是多少,该设备的医疗服务收费水平如何,多长时间基本能够收回成本,以及该设备的运行能为医疗机构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等等。(2)具体审计项目目标的确定与医疗机构领导决策层对其需要了解内容的关切程度密切相关。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综合平衡各种需求并充分考虑内部绩效审计预计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恰当审计的切入点,进而通过初步分析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审计目标。如在对医疗机构内部招标情况的内部绩效审计中,可以以揭露是否符合招标采购范围,采购程序是否规范,采购项目的未来经济收益如何等等为目标。发现并通过初步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来提醒决策层作出准确判断,同时帮助被审计部门进行修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2.内部绩效审计的方法。在内部绩效审计方法中除了采取财务审计通常所运用的询问法、观察法、检查法、审阅法、核对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法等一般审计方法外,还要学会借鉴合理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成本效益与经济分析学的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等。欧美发达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的建立,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或体系,科学、合理、细致地计算出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反映出经济的节约与效率、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例如,对医疗机构制定的内部制度绩效审计可以参考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计算机系统的内部绩效审计可以采用嵌入模块法或平行操作法甚至虚拟数据法等等。

3.内部绩效审计应当涉及的内容。(1)医疗机构内部资金管理的经济性。有必要跟踪资金使用全过程,同时关注医疗机构内部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是否完整、预算支出设置结构是否合理,医用仪器设备购置是否物美价廉、有无浪费等。(2)医疗机构内部行政管理的效率性。重点在医疗机构内部制度上,包括内部机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存在政事不分,部门分工是否交叉重叠,是否存在多头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具体执行是否准确到位,行政管理职能发挥是否及时有效等。(3)医疗机构内部行政活动的效果性。主要评价围绕医疗机构工作计划目标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绩效和社会效益等。及时发现与确认风险的苗头,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一项内部决定的作出是否影响临床工作正常的开展,是否因为某项制度的约束造成针对患者的就诊、检查与治疗不够及时,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等。

四、关于有效开展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工作的建议

1.建立健全各项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制度,明确内部绩效审计的合法、合规地位。科学合理的组织治理结构,既是医院发展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也能有效降低内部控制的协调与控制成本。{2}同时,通过有效渠道建议尽快制订和完善国家层面的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参考标准等制度和规范,确保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的合法、规范、有序开展。

2.构建发展完善的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绩效审计工作指引,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标准不统一,使得绩效审计缺乏公允性、全面性、准确性,{3}因此内部绩效审计评级体系的建立成为必然。对于医疗行业内一些共性的、必备的评价指标标准,可以尽快统一制定动态评价体系。促进现行政策完善也是彰显绩效审计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4}例如,卫生部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卫生部医疗机构等级评审评价标准等。包括年度医疗总收入、医疗收支净额、上级财政补助收入、床位周转率、药占比率、疾病治愈率、平均日门(急)诊人次、年住院人次、人均医疗支出、医疗服务调查问卷满意率等等。

3.有必要加强医疗机构领导决策层对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同时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与技能。内部绩效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体素质,需要一批既懂绩效审计基础知识又熟悉信息、信息管理等活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5}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的培养,多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内部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将内部绩效审计切实深入到每个医疗机构审计工作中去。

总之,开展医疗机构的内部绩效审计必须与我国现状紧密相结合,适应医疗改革发展的大方向,紧紧依托在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上,真正起到惠民生,保健康,促发展,实现医患和谐,医患共赢的目的。

注释:

{1}杜静然,姚王信.文明审计、信息化与科研绩效[J].财会通讯·综合,2012(7):77-79

{2}陆晓晖.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管理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内容[J].中国内部审计,2012(9):18-20

{3}深圳市公共管理类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研究课题组.政府公共管理类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初探[J].特区审计,2012(2):19-27

{4}卞慧娟,曾亚波.政策比较分析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J].江苏审计,2012(7):42-43

{5}王新才,吕元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9(5):66-67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