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杜鹃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开始兴起中俄合作办学,历经近30年的时间。从1986年开始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开展合作办学已经有19所黑龙江省高校开办了81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10所合作高校位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哈尔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毗邻的地理优势,有着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有着25个对俄罗斯开放的口岸,所以研究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 高校中俄合作办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19-03

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产物,是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研究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助于黑龙江省高校应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提高教育培养能力,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将科学和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经济建设步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乃至服务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产生发展的历程

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也就是黑龙江大学的前身,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成立的,培养了大批俄语专门人才。1950年,东北农业大学开办了俄文研究班,学生主要是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取,在俄文研究班毕业的学生,96%的毕业生都留在东北农业大学工作,翻译大量的前苏联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文件和教材,并且出版发行,成为当时全国农业院校的教材。从1986年黑河学院、1994年齐齐哈尔大学、1995年东北农业大学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有19所高校与俄罗斯开展合作办学,开办了81个相关专业。

二、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一)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

1.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模式。以黑龙江省高校作为标准的合作模式,可分为一对一合作模式和一对多合作模式。一对一合作模式是指本省一所高校与俄方相应的一所高校在专业或课程方面进行合作办学;一对多合作模式是指本省一所高等院校与俄多所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多所高等院校之间也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从参与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的机构性质来划分可将合作办学模式划分为高等院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和非校校合作。前者指的是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与俄罗斯高等院校就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课程、项目进行的合作;后者指的是除了本省高等院校以外的其他组织参与合作办学,如企业、政府、个人等等。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中俄合作办学多为校校合作;以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的合作程度来划分可将合作模式分为局部合作与整体合作。局部合作指的是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以其中一个系或者一个专业与俄罗斯高等院校的一个系或者一个专业进行合作,引进境外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部分课程;整体合作,指的是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的某个院系,通过中俄合作办学,所有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体系,办学机制都被俄罗斯高等院校所取代。

2.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1)按培养学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方式分单校园与双校园模式。单校园模式是指不把到境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我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即人们常说的“不出国门的留学”。黑龙江省专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多为单校园模式。双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必须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我国境内完成,另一部分在境外完成。黑龙江省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多为双校园模式,有1+4、2+3、2+2和4+1.5模式等等。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之初,采取的办学模式是“2+2”式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国外各学习2年。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这种模式已经发展成稳定的“1+4”“2+3”模式。进一步加大招生力度,已经招收三届学生。2009年招收91人,2010年招收76人,2011级仅招生58人,不是很理想。(2)按授课方式和文凭发放的方式。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教师的授课方式可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模式。全日制合作具有正规、传统及通常合作办学所共有的特点;非全日制合作是一种带有创新特点的合作,适应社会需求。目前黑龙江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中俄合作办学全部都为全日制,这19所高校都是全日制授课方式。以学校的文凭发放方式可分为单文凭与双文凭模式。单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业后,只获得中方高校或境外高校文凭,以获境外高校文凭居多。黑龙江省本科与研究生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多为单文凭模式,发放境外高校文凭。双文凭模式为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双方高校相应文凭。目前黑龙江省专科层次均为双文凭模式,可同时获得双方高校的文凭。

(二)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1.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层次结构。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19个高等院校,81个教育领域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其中,硕士层次4个,约为4.94%;本科层次77个,约为95.06%;其中本科层次占有中俄合作项目的大部分。如图所示:

2.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专业结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中俄合作办学所开设的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电子信息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自动化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金融学、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法学、历史学、心里学、俄语、教育学、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中于工学(6)、医学(5)、文学(5)、经济学(4)、理学(4)、管理学(3)、法学(1)、教育学(1)、历史学(1)、农学(1),其中工学占19.35%、医学占16.1%、文学占16.1%、经济学占12.9%、理学占12.9%、管理学占9.65%、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农学各占3.2%。

3.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区域结构。目前,由于优势教育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故而哈尔滨市共有10所高校,34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占41.98%;齐齐哈尔有2所高校,大庆1所高校,安达1所高校,密山县1所高校,牡丹江1所,绥化1所,佳木斯1所,黑河市1所。总体上看,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中俄合作办学区域分布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了俄罗斯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中俄文化的交流、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为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仍然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与黑龙江省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办学项目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存在于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当中的一些问题正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1.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模式整体上虽然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着许许多多问题。第一,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模式上,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俄双方合作的纵深度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都是中俄双方高校在某一个单独的专业层面上进行的合作办学,这样的合作项目虽然容易加强黑龙江省高校这一专业的发展和改革,但是黑龙江省高校局限于自身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对引进俄罗斯高校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有排斥的现象。因此,俄罗斯方面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易于在黑龙江省高校大力推广。这样的话,就不利于推动黑龙江省高校在某一个专业整体的改革和发展。第二,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组织模式上,黑龙江省高校目前所进行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均以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开展,非常单一,受到各种阻力也多,发展和改革的后劲不足。俄罗斯方高校对黑龙江省高校的依附性非常强烈,俄罗斯方高校受黑龙江省高校的干涉很多。黑龙江省高校中俄这样的合作项目性质和特点,不利于黑龙江省高校系统、高效地引进俄罗斯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不利于提高黑龙江省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教育水平,也不利于黑龙江省合作办学项目的市场化的经营与运转,更不利于黑龙江省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长期深入的发展。第三,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模式上,有4+0的单校园和3+1、4+2、2.5+2.5、2+2等等的中俄双校园模式、全日制本科和本科加硕士模式、中方一个文凭与中俄双方发放文凭模式并存。然而,在双校园模式教学中,分为黑龙江省高校学习校园和俄罗斯高校学习校园两部分,在大部分情况下,黑龙江省高校侧重于语言训练及基础专业课程的培养,培训后将学生输出到俄罗斯高校继续学习深造。这样的双校园模式实质性引进的先进教育资源非常少,不利于“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主,为黑龙江省高校所用”原则的实施与发展。

2.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层次结构方面,办学层次一般。当前,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有77个项目;研究生层次为4个项目,所占比例不高,仅为4.93%;博士研究生层次至今还未开展,仅在硕士研究生层次进行合作办学。黑龙江省高校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办学现在己经有很多个博士点。这也给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提供了办学依据,所以,黑龙江中俄合作办学可以尝试博士研究生层次上的合作办学。第二,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专业结构方面,中俄高校双方的合作领域也非常狭窄,专业分布过于集中于几个过热的专业,并且与我国境内所有具有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整体所开办的专业雷同,呈现出没有次序的超低水平建设。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所开设的专业集中于工学(6)、文学(5)、医学(5)、管理学(3)以及经济学(4),占74.19%,其他的有法学类与农学类等学科,占25.81%。工学类所开设的专业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为主。近年来国家开始以绿色生态为口号发展经济,黑龙江省也以绿色生态黑龙江为口号来进行当地的经济建设,所以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的合作中开办了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育的合作。但是,农林发展是地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业,需要加大农学类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及质量。第三,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区域分布上,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分布状态非常的不均衡。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项目大多数都集中在哈尔滨地区,而佳木斯,牡丹江、绥化、黑河、大庆等地也有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但所占比例不高,仅为33.3%,黑龙江省其他的地区不曾开办中俄合作办学。

四、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对策建议

1.加强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模式的纵深度构建。首先,构建中俄合作办学中合作模式的纵深性。当前,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都处于局部合作状态,这些项目都属于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可以推动黑龙江省高校某一专业在这一个领域内的改革和完善,却很难推广这一项目整体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黑龙江省高校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方高校的合作力度,在共同稳固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整体合作模式的尝试,将某一院系通过中俄合作办学发生质的飞跃。不仅仅引进俄罗斯高校的教材,而是引进俄罗斯方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模式,进行整体而又全面的改革,一点带面,完善教育领域内整体的改革。

其次,构建中俄合作办学中组织模式的创新性。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目前都是以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这单一的组织模式开展的合作办学,俄罗斯方高校对中方高校有着超强的依赖性,投入的资金几乎为零,发展完全没有什么推进力量。同时,中俄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合作办学的独立性也比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独立性更强。这种强有力的独立性在各个环节体现这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独有魅力,这有利于黑龙江省高校有建树、有计划地借鉴和学习俄罗斯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管理经验等等,这有利于黑龙江省高校建立一支稳固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层团队队伍,这更有利于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最后,构建中俄合作办学中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教育部关于当前中俄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应在我国境内实施完整的或主要的教学过程,确需采用双校园模式的也应当加强引进境外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因此,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无论是采用单校园还是双校园模式,都应该加强引进俄罗斯高校的教育资源的力度,引进的俄罗斯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占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俄罗斯高校教师担任1/3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真正实现“以黑龙江高校为主,为黑龙江高校所用”的目标。

2.改善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中的办学结构。首先,在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中的办学层次方面,鼓励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向更高层次上大力发展,与俄罗斯高校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合作,并且举办博士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强强合作”。黑龙江省高校可在已经有的合作办学基础之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办学。

其次,在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中的专业设置方面,黑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和审批职能,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突出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特色与优势专业目录之类的指导性文件,加强农学以及高技能类等学科方面的中俄合作办学,来适应和满足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且能够对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最后,在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中的区域分布方面,黑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除了省会城市哈尔滨以外的其他地区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尝试开展中俄合作办学活动,黑龙江省各市区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重视其管辖范围内的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根据自身条件与地区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中俄合作办学优惠政策,为中俄合作办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已经迈出中俄合作办学的第一步,这也引领着其所在省内的其他高校走出中俄合作办学自己的道路。

五、结论

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从1986年开始到2012年底,经历了26年的时间。本文从黑龙江省高校合作办学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为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在办学模式上和办学结构实践进行探讨,不但以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给予建议和研究,而且充实了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丰富了中俄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更为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实践提供了借鉴。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编号:HZG132]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单春艳.俄罗斯高校中国留学生现状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08(1)

3.刘世清,徐阳.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创新——第七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6(2)

4.王风兰.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及发展对策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赵凤文.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应对WTO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6.白浔.中外合作办学——21世纪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7.许志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周曲.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J].东南大学,2005

9.张艳辉.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述评[J].教育科学,2004(6)

10.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1.梁燕.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外宗[2007]14号)[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

13.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4.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宗〔2006J5号)[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

15.赵建春.国际影响力可作无形资产投资[N].中国教育报,2005.12.9

16.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使用手册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7.梁燕.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8.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