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件防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银行,制度执行力不足是银行案件发生的主要症结。文章通过对制度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强化执行力防控案件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执行力 案件 防控
中图分类号:D9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95-02
银行业作为一个以经营风险为主的特殊行业,如何实现机制建设严密、案件防控有效的目标,始终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各类犯罪分子和犯罪集团伺机作案,银行业案件防控形势日益严峻,银行案件时有发生。如某支行客户经理黄某数次仿造支行办理登记手续人员签名,以欺诈手段为陈某等办理虚假房产抵押贷款业务,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另某银行支行业务员林某,单人领钞、对ATM机加钞后,将匿藏的部分现金盗走后潜逃。纵观上述金融案件,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案件发生最主要的原因。
一、制度执行力缺失原因分析
造成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制度设计明显缺陷。案件防控制度应该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程序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但现实中,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存在制度不完善或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问题。一是有的机构未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和“开办一项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项流程”的原则,对现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严密性、完整性进行再评价,无法确保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案件的发生。二是在制定制度时过于生搬硬套,缺乏实施细则,标准不明确,操作性不强。三是制度缺乏系统规划,不同规定之间的要求相互冲突,使得基层机构的前台工作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增加了一线员工操作的难度。
2.执行意识比较淡薄。一是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层执行制度的意识依然淡薄,对违规、越权、逆程序操作等问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还没有真正确立。二是政策传导不及时的老问题依旧存在。有的转发上级有关规定、文件严重滞后。有的分支机构甚至将文件、规定、规章束之高阁, 没有及时传达贯彻到一线经办人员,一线经办人员对上级行精神不了解。三是自查自纠活动流于形式,自查报告空洞,内容不详实。对监管部门和上级案件防控工作要求理解不深不透,贯彻措施不具体,存在被动或应付现象。
3.有章不循现象严重。可以说,制度执行力是案防工作的生命线。事实证明,90%以上的案件都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造成的。据了解,在各种检查中发现,个别机构有章不循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是印章、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违规问题屡查不禁。二是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如分支行常把常规性休假当做强制休假,应付了事。特别是一些机构在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期间,并未组织开展业务审计或认定,强制休假的作用和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对账制度落实不力,对账频率、对账对象、可参与对账人员等多个方面没有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四是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
4.员工管理相对懈怠。部分银行业机构缺乏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和学习机制,缺乏对员工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对员工职业操守教育、案件防范意识灌输、可疑行为排查等多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没有到位,致使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认识不统一,行为不规范,在执行制度时各行其是,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另外,岗位责任制远没有到位,每个岗位为谁负责、负责什么职能不清楚,承担什么责任不明确,干好干坏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5.责任追究避重就轻。有的机构发生案件后,不是将精力放在认真剖析、吸取教训、防范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上,而是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掩盖案件,妄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有的机构案发后,对涉嫌违法人员该移送的不移送,对案件的处理简单化,将直接涉案人员开除,将相关责任人和领导给予纪律处分或罚款了事。对违规人员的责任追究上,仍然存在重处理基层行轻处理上级行、重追究当事人责任轻追究单位管理者责任的问题。
二、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建议
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案件频发及操作风险较高的主要症结。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人际氛围,它深存于广大员工的心灵之中,它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员工的思维、判断、决策等,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将长期地发挥作用。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通过建设良好的执行力文化,就能够把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要倡导执行为王的理念。作为银行员工,要始终保持一No95fQt3HcJe0y9/nfGRdpY7vJo+FL9nKwqbbIJ7WE0=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责任心,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抓落实,执行就不会有任何借口,就能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
2.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制度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定期梳理各项制度,使规章制度与基层的风险控制实际相适应,与执行的客观环境相适应。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及时查漏补缺,从而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制度执行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能力建设。要提高制度与业务系统的吻合性,强化系统的刚性控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科技手段创新,实现由“人为控制”向“科技控制”的根本转变,以切实提高操作风险技防能力,从技术手段上保障制度执行力的提高。
3.必须完善岗位责任制。健全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制度的执行不能仅仅依靠员工的自觉行为,而要通过健全的机制去督促落实。要不断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和办法,通过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强化日常监督和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以刚性化的制衡执行机制、制度化的考核监督机制、导向化的激励奖惩机制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管理体系。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具体责任化。通过严格、系统、科学的目标管理,使每个岗位都能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最终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把经营目标变为现实。
4.必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的责任追究是案件防控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把问责作为案防的重要抓手,对违规行为实施零容忍,从严问责,不断提高违规成本,以严厉的问责,教育、震慑广大银行从业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案件责任追究。对业务中已经暴露出来的突出风险或损失事件,应严格实行结果问责,从具体经办人到部门负责人到分管领导,该追究责任一律追究到底,决不姑息。另一方面要建立过程问责机制。创新内控违规事件的问责模式及方法,对未造成突出风险或损失的内控违规问题,应逐步推行过程问责。要正确认识个人、团队责任关系,对一般性失误要注重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对事不对人,进而专注查找“错误”根源,形成正确归因机制,增加制度执行力。
5.必须强化员工素质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了制度执行力的强弱。一要严格考核审查。通过笔试、面试等多种手段,从知识技能、个性、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综合、准确地做好选用人才。二要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以抵挡各种诱惑,经受考验和挑战。要通过各种业务学习,努力把每一位员工都锻造成多面手,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三要加强员工管理。尝试建立三个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根据职位高低、岗位敏感、接触信息等途径对员工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行为监控机制:除监控员工的道德行为外,还应包括其业绩变化、情绪变化、家庭变化、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因素,掌握员工行为动态;待遇养廉机制:充分运用包括员工教育与培训、阳光激励、职级提升等各种手段,营造员工不变坏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银行业案件防控形势与应对·中国金融,2012(12)
2.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深入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浙江金融,2010(6)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