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原因探究

2013-12-29 00:00:00史秀宏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200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压力逐渐凸显,CPI步步升高,同比涨幅屡创近年来新高,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防止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于此背景,文章通过对国内CPI变动的分析对近年来的物价变动情况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字:物价 上涨 原因

中图分类号:F2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7-03

一、近期物价上涨的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价格上涨,第一次是在2002年底到2004年,持续了将近27个月;第二次是2007年到2008年末,持续了近24个月;第三次是从2009年7月开始,本轮物价上涨至今已将近持续了31个月,并呈现如下特点:

1.物价持续上涨,近期呈现高位运行态势。自2009年7月份开始,全国物价开始呈现出逐月走高的趋势,自2010年2月CPI达2.7%超过同期1年期存款利率后,这种物价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并于5月份突破了3%的政府通胀率控制目标,随后屡创近年来新高(具体情况见图1)。2010年下半年CPI指数连续突破了4%的大关,甚至在11月份的时候接近于5%的水平,这已触到国际上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到2011年7月,CPI已经达到6.5%,创下36个月来的新高,之后CPI开始回落,到2011年12月,CPI为4.1%。

2.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近两年,我国物价上涨与前几年相同,均呈现出由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致的结构性上涨。国家统计局在计算CPI时,食品类权重为34%,其次居住类和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分别占13%和10%;因此食品价格走势成为近年来影响国内CPI走势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涨幅从2009年12月份的1.9%提高到2011年7月份的14.8%,对CPI的贡献从2009年末的13个百分点提高到2011年7月份的77个百分点。除食品大类之外,近两年,其他几类对CPI涨幅的影响都较小。衣着、家庭设备以及维修服务属于充分竞争行业,产能相对于过剩,所以价格波动不太明显;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等方面的改革未全面展开,历年价格的波动幅度不大;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为非生活必需开支项目,需求弹性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将最终制约该种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价格变动较小;居住虽然为刚性的需求,但是在国家不断出台的严厉管控措施下,上涨幅度有限。

3.西部地区物价涨幅整体高于东、中部地区。通过对2009年7月~2011年12月全国各省市CPI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以下特征,西部地区CPI值整体高于同期全国CPI值,东部地区CPI值整体低于同期全国CPI值,中部地区CPI值整体与同期全国CPI值保持同步增长。如果以全国CPI值作为一个参考标准来衡量,那么CPI涨幅的地域排序则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各地区的CPI值情况说明,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物价涨幅最高,东部地区物价涨幅相对最小,中部地区居中(具体情况见图2、3、4)。

4.输入型物价上涨特征明显。近年来,由于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创下了历史新高,导致了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了相关产品价格齐涨共跌。从PPI来看,我国2009年7月份PPI同比增幅为-8.2%,但随后呈现月度加速递增的运行态势。到2011年7月,PPI创下7.5%的新高,之后开始回落。我国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从2009年12月份的3%提高到2011年7月份的11%,到12月仍高达8.4%。2011年以来,有色金属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2.1%。随着美国未来可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超发可能再次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将进一步加大我国输入型物价上涨的风险。

二、物价上涨原因探析

1.流动性过剩是导致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1)货币的主动超发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从2008 年11月到2010年底,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两年内,政府投资4万亿,信贷投放大幅增加,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17.94万亿元,接近1998-2007年10年的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万亿元)。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量猛增。从而使得两年间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2009年同比增长27.7%,2010年同比增长19.7%,都远远超过了同年GDP增长的幅度,分别为9.2%和10.3%。从货币供应量绝对额看,2010年12月末M2的余额达72.6万亿元,近11万多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多万亿美元,我国GDP只能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了美国1/4。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的上涨。2011年新增贷款7.47万亿,12月底M2余额为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依然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速9.2%,这也是2011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2)货币的被动超发引致流动性过剩。货币的被动超发,主要来源于中国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在我国先前的强制结售汇体制和现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结汇成人民币之后, 所有的人民币都以超发货币的形式存在于本国经济体当中。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多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6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了1.85万亿美元;2011年4月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元大关,到12月底达到3.18万亿美元,近2年时间因外汇储备投入市场的基础人民币约5.5万亿元,如此多基础货币的供应成为物价上涨的推手。(3)大量热钱的涌入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万亿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共计购进2.1万亿的美元债券。西方各国及美国增发的货币为寻求更高的回报,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据估计,近两年来有近万亿美元“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及农产品等领域,干扰了我国经济,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2.多方面原因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且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具有了客观性和持久性。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耕地的面积逐步减少,维持稳定农产品供求的关系变得很困难。尽管我国粮食连续7年来丰收,但并不必然导致粮食的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我国的粮食还远未达到供过于求的地步,农产品供求平衡仍是一种“紧平衡”,一些品种(如玉米和大豆)的供求缺口在持续扩大;二是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在内的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三是受美元贬值等的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在相对高位上震荡,给游资炒作留下了很大空间;四是不可预见的灾害减少了农作物供给。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为3742.6万公顷和2556.2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分别为486.3万公顷和193.2万公顷。上述种种原因都是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并进一步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

3.输入因素引发物价上涨。(1)国际能源的价格上涨导致了相关商品价格上涨。能源是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的因素。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大约一半需要进口,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2009年下半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美元超发贬值,国际油价迅速回升。尤其是在2011年初,中东、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了动荡,导致了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2月份国际油价已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油价的上涨,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相关商品价格齐涨共跌。(2)国际矿产价格的上涨导致钢铁、金属产品等价格的上涨。矿产品是钢铁和金属产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国家,2010年粗钢产量达6.276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4.35%。但我国铁矿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且从2003年开始就成了世界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2010年,进口6.28亿吨。由于铁矿石受到三大国际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甚至国内各钢铁公司之间又相互抬价竞购,使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不断攀升。2010年4月以来,铁矿石价格谈判协议的有效期由1年缩短为1季度,为价格的逐步上升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4.过快的投资速度是西部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快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总需求,导致一定总供给水平下物价总水平上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与CPI相关系数达0.5以上,总投资累计增速持续高于25%,则物价上涨压力将明显上升。受天气灾害、扩大内需和产业转移等因素(特别是房地产业,如2009~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大量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被迫从东部地区一线城市转移,直接导致了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同时,西部各省对于保障房项目的建设较为积极,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迅猛。西部11个省市中,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10个和8个省市投资累计增速高于25%,2011年1~12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9.2%,也高于25%。因此,按照上述投资增速与CPI的相关关系,西部物价上涨压力巨大,这也是西部地区物价上涨幅度高于东、中部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5.过重的税负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中国税收主要构成是间接税,包括企业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资源税,以及进口商品的关税等。只要一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需求弹性不是无穷大,不管是这些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间接税增加最终是由生产者来负担还是消费者来承担,最后都是要计入商品和劳务的,最终价格而推动其价格上涨的,而且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零,那么政府税收增加多少,该商品的价格就会成比例地上升多少,且税收负担会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尽管近几年政府没有增加税种也没有提高任何税种的名义税率,但是,由于之前政府定的税率太高,大多数企业和商店都有某种避税、逃税甚至“偷税漏税”的方法和措施,在“实征税收”与“应征税收”之间实际上有一定的差距。在此情况下,一旦税务局“加大税收执法”或通过“税收大稽查”来完成上级税务部门所下达的征税目标,税收“征收率”就会提高,从而实际上提高了相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税率”。2010年以及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均增长22.6%,政府的税率没有名义上的提高但政府税收增加却是GDP增速的两倍到三倍。如此高的税收增长速度,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多措并举,保持物价稳定

1.加强信息与新闻舆论宣传管理,合理引导社会公众价格上涨预期。一方面,向社会发布全面准确的可信价格信息,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而新闻媒体在此过程中不应只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而误导社会公众,而应该全面解读统计信息,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闻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政府管理调控物价的政策,要努力和公众及时沟通、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物价上涨预期水平。最后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表明政府控制物价的决心,提高政府公信力,避免物价螺旋式上涨引起的经济剧烈波动和公众的心理恐慌。

2.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建议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改善流动性过剩。“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年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压力较大,在银行信贷总量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主要原因是外汇的持续流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基础。在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必要的货币对冲力度,回收多余流动性。二是要统筹运用好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要发挥利率杠杆在调节总需求,管理物价上涨预期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弹性,减缓输入型物价上涨的压力。三是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社会融资规模应按满足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四是继续优化资金的投向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面。同时,为了抑制过度的投资,建议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税收等措施,来达到财政政策效果,进而缓和物价上涨情况。在财政投资中,要减少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加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的补贴力度。同时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3.健全价格调控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稳定物价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针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平衡。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促进农民增加粮食和蛋、奶、肉、禽等主要副食品的生产,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同时,继续坚持推行发展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二是对农产品必需品的价格市场,从增加务农收入、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维护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适当提升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严格规范商品市场价格的行为,严厉打击价格垄断和行业垄断,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三是严厉打击非法囤积和炒作行为,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收购和储备体系,保证粮食充足供应和市场的规范;四是实现价格体系的合理化及国际化。要从国际化的视角,梳理价格体系,逐步形成与国际价格相衔接的价格体系,实现与国际价格体系的动态接轨。在经济开放条件下,我国部分处于价格洼地的产品,存在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压力,需要采取措施化解其价格上涨过程中引致的物价上涨预期。

4.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改善流通环节,维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第一,采用多种渠道增加国内粮食及农产品的供应,加大对短缺产品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第二,强化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第三,对大学生、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的人群,应尽快建立起应对物价上涨的动态补贴机制,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第四,搞好运输调配,改善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

5.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抑制物价上涨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和范围,降低流通的成本,减轻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要尽快推动增值税的扩围以逐步替代营业税,减轻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收购、批发、零售及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继续对部分小微企业、高科技企业实施针对性的所得税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大幅度降低原油、成品油、大豆、玉米、煤炭、钾肥等国内紧缺商品的关税,不征关税的给予进口补贴或增值税先征后返。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6

2.华民.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究竟是什么.上海证券报,2011.03.10

3.姜利梅.浅谈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2010(10)

4.陶冬.2011年中国经济三大关键词.最佳商业模式峰会主题演讲.2011

5.史蒂芬·罗奇.提高利率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2011年中国发展论坛,2011

6.殷剑峰.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中国金融,2010(23)

7.张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当代经济,2011(6)

8.祝晓兰,王珀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抑制.财税金融, 2010(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治中心支行 山西长治 046011)

(责编: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