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秦江芳赵君哲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疆裕民县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保证裕民县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目前裕民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开展顺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裕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25-02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新疆裕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新疆裕民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县,总面积6220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由汉族、哈萨克斯坦、回族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农牧区人口3.5万人,农牧业剩余劳动力1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9%。在该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该县农业内部对剩余劳动力配置的能力减弱。农业不但不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反,对剩余劳动力有一种排斥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裕民县实施了“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战略,从这两方面促进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利用与流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实施状况

旅游业是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农牧民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沿线开设近50家旅游餐饮接待点及家庭旅馆,销售民族特色食品、野菜、中草药保健产品、红花油、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

从表1中可以看出,裕民县自2007年成功举办了塔城首届“裕民山花节”后,全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6.1%和100.8%;旅游业带动景区沿线1000余人就业。2008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2009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0万元,累计带动景区沿线2000余人就业。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受季节因素影响,到了冬季,该县的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闲置了下来。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输出”战略实施状况

近年来,为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得到及时有序转移,裕民县建立完善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聘请村队的村长、妇女主任等兼任劳务信息员,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平台、以村队社区为网点的“三位一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服务体系。2008年1至7月各乡人力资源市场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各类就业招聘会12次,提供岗位652个,提供职业介绍354人,保障了“异地输出”战略的顺利实施。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8年裕民县全县已实现异地长期务工人员2136人(次),占转移总人次的29%,季节性异地务工5079人(次),占转移总人次的71%。季节性异地务工人员占转移总人次的比例要远远大于长期在异地务工的人员,这恰恰符合了裕民县大部分农牧民不愿长期在外打工,“固守本土,小富即安”的思想。

二、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该县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很保守,存在“固守本土”,“小富即安”,“宁在家中穷,不愿外出打工”,“大钱赚不了,小钱不愿赚”等陈旧落后的思想,满足和习惯于摘红花、拔打瓜等传统生产方式,缺乏创业激情,不愿寻找出路,就业观念狭隘,对自身定位不准,对现代就业观念和方式也无所适从,并且对外出务工顾虑较多,信心不足。导致他们不愿意离土离乡,创新致富。这是制约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根源。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技能差

随着裕民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总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该县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一半以上。裕民县共有牧业人口8504人,共有富余劳动力2621人,占牧业人口总数的30.8%。从地域上分,察汗托海牧场、江格斯乡牧业富余劳动力比较集中,占全县牧业人口总数的45.7%。从受教育程度上分,该县牧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0.3%。

同时,由于该县有少数民族1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45%以上,多数汉语水平较低,存在语言障碍,而用人单位在交流、写作上都要求使用汉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少数民族对于转移培训尤其是专业性强的技能培训,更是难以理解,不能接受,使之不能实现有效的劳务输出。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目前,由于该县的人力资源市场成立时间较短,决定了该县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乡镇、村级网络尚未形成,劳动就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不够全面、准确、及时。除政府部门组织有序化以外,基本上处于盲目的、无组织的、无序的转移状态。

(四)信息化程度不高,务工信息时效性差

当前,塔城地区劳动保障系统使用的信息化软件,主要是劳动“99”系统,该系统对个人求职信息的录入、管理、采集等都在劳动保障内网完成,普通农牧民无法登录内网查看最新的用工信息。而该县能够让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的岗位大都是时效性比较强的岗位,如:春季植树,采摘红花、打瓜等。许多农牧民由于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用工信息而无法实现转移就业。

(五)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经费不足

该县属自治区级贫困县,全县有四个乡是自治区级贫困乡,财力十分困难。该县的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在国家培训经费已到位的基础上,由于该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要大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而导致该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经费不足。同时,该县又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县,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比同等条件下汉族剩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要长,培训成本也高,加剧了该县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经费不足的情况。

(六)“就地转移”范围狭小

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实施的方向和就业范围较狭小,仅依靠旅游业及红花种植业不能全面带动该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旅游业及红花采摘受季节影响较大,导致该县出现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夏忙冬闲”的现象。

三、解决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宣传和引导

裕民县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新闻宣传媒介,不断宣传劳务输出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同时由于裕民县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农村生活,其基本权益的保护、法律知识等都十分缺乏,所以在其实现转移就业前,裕民县各级政府应对其进行公益性的培训,还应教育进城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使其从思想上消除“固守本土”,“小富即安”,“宁在家中穷,不愿外出打工”,“大钱赚不了,小钱不愿赚”等陈旧落后的思想。

(二)强化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

一方面应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能够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为潜在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相适应,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协调,向科技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创业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四个层次上推进。同时,应特别重视引导性培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解决语言障碍。通过以上措施,提高该县农牧民的基本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培养综合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广泛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有组织、开放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体系,以及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一条龙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扶持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完善劳动法规、劳动市场法规及日常管理制度;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民外出的盲目性,努力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搞好与输入地的沟通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服务和管理,认真解决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四)营造资源共享的用工环境,构建劳务交流平台

首先,裕民县应在配合上级部门工作的同时,与兄弟县(市)建立劳务信息共享平台,多层次获取、掌握劳务信息;同时,走出去与区外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情况,掌握劳务需求信息,收集劳务输出岗位。其次,以在全县举办的各类活动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专项招聘会以及专项政策宣传活动,着力培育劳务市场,为裕民县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岗位。加大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使裕民县所有的农牧民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到用工信息,提高信息时效性。

(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

将财政支农资金的培训部分、扶贫开发的培训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的培训资金捆绑起来,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把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支出范围,确保裕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六)扩大就业范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的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保障,减少“夏忙冬闲”现象的出现,以实现裕民县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七)完善鼓励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裕民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政策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在转移过程中能否完成收益,如果他们预期比较悲观,他们是不会进行转移的。这就需要裕民县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以便顺利完成转移。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重视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内转移。

参考文献:

1.楚静.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启示[J].北京农业,2009(3):13-15.

2.李明秋,徐方正,曾国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12-14.

3.李南,胡丹.借鉴英国农业人口转移经验,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25-27.

4.刘唯.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9):6-8.

5.时焕焕.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9(4):4-6.

6.宋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4):7-9.

7.王海青,庄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17-19.

8.王军.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09(4):23-25.

9.相丽辉,郭伟.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18-20.

10.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2):5-8.

11.薛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行政与法,2009(6):28-30.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