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极寒的天气里,在这冰封雪盖的广阔天地中,我来过,也有所发现。我更期待下一次的重访。
从北京出来,干净的高速公路上车流稀疏。沿着八达岭高速一直往西,张家口再往北进入内蒙古境内,满眼是白茫茫一片,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更是稀少。在提心吊胆地穿过一阵又一阵的白毛风后,终于奔上了内蒙古大通道。从地图上看,这是一条贯穿内蒙东部的高等级公路。路上的积雪基本清理完毕,偶有冰雪,公路笔直的在我们眼前延伸。我谋划已久的极寒之旅真正开始了。马兰浩特、阿尔山、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根河、鄂温克旗、齐齐哈尔、查干湖等等这些在地图上重点标注的地方,都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陪我们踏上旅途的是一辆路虎第四代发现(还是按习惯叫发现4吧)。第一代路虎发现面世时,人们都叫它越野车,到了现在就是高端SUV了。在很多人眼里,外观时尚、电子控制系统繁多、甚至是装配前后独立空气悬挂的发现4已经与越野车的路子越来越远了。另一方面,这辆价格高昂的豪华SUV的主人们很少有人舍得把它开出去玩越野了。更多时候,发现4成了身份和格调的象征,没有多少车主在乎它的越野性能。所以这不能抱怨发现4,在城市开着5.0升的大家伙只是为了谈谈生意、出入高档会所,实在是委屈发现4了。它的越野性能就在那里,只不过车主人很少去发现它“虐待”它而已。
为了创造更好的通过性,发现4将接近角和离去角设计得更广,空气悬挂使车辆可在0~55毫米之间升降,最高时会获得240毫米离地间隙。新车型的悬挂设定也进行了一定调整,新可变齿比转向系统和刹车系统优化了车辆的公路性和舒适性。EAS空气悬挂、中央电子差速器、HDC缓坡陡降等依然属于全系标准配置,而这辆5.0 V8 HSE还配备主动后桥电子差速器,以进一步强化越野能力。
发现4上的越野利器——全地形反馈系统共设有公路、草地/沙砾/雪地、泥地/沟地和沙地/岩石5种模式。通过变速器挡把上方的旋钮转换,可在各种路况下自动对发动机的转速和动力输出做出相应的调整,不需要过多的越野经验,发现4随时就可让你变成一位越野专家。
在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控制旋钮一侧是空气悬挂调节按键,可以选择悬挂高低,以适应不同条件的路况。而右侧则为高速四驱和低速四驱切换,和多数专业越野车一样,要先将挡位挂进空挡才能完成高低速四驱间的切换。
面对崎岖不平的地面,完全没必要担心托底情况,一些沟坎和碎石块都可以顺利地从车底下通过。途中遇到接近40°的土地坡路来体验它的爬坡性能。驾驶第四代发现上坡时非常轻松,轻踩油门即可顺利通过。如果车辆在坡道中遇到意外情况,这时即使松开刹车,3秒钟内也不会出现溜车。最后是HDC陡坡缓降控制系统,这个系统能让你在下坡时完全不用顾及油门和刹车,车辆以极低的安全时速缓慢下行。
说到底,路虎第四代发现的精髓更多的则是对生活方式的引领。面对高端成功人士,第四代发现可在平日从容地陪你出席宴会及高尔夫球场,更可以给你带来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方式,尽情追寻内心的狂野激情,抛去束缚,发现内心深处最自由自在的梦想。
这次长途旅行,一坐进驾驶室,我就发现了两项非常实用的配置:方向盘和座椅加热。再也不用握住冰冷的方向盘,再也不用用体温来加热座椅了。
海拉尔:按下越野模式
我们到达海拉尔时,气温白天大约零下25℃。当地朋友说:“你们运气很不错,这几天暖和多了。前些日子白天都要零下三十几度呢。”我说:“我宁愿运气坏一点,体验一下零下四十多度是什么感觉。”
在海拉尔那几天,恰逢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的举办。冰雪赛道设在伊敏河的一条支流上。进赛道拍摄时,路虎发现4成为了我们的工作车,于是,我们也随着越野赛开启了越野模式。河道中雪面很平,但积雪之下却难以预测。有的地方是厚厚的冰层,有的地方是干涸的软沙地。正玩得兴奋,一不小心走错路线,我的发现4陷入了没膝的雪坑中,整个车底牢牢地被雪吸附住了。我按动空气悬挂的上升键,车辆的离地间隙上升到了最大的240mm,然后调整到雪地模式,试探着加油。轮胎空转着,不断甩出积雪和软沙,尝试多次依然不能脱困后,我只好下车用铁锹开挖积雪。挖开一方积雪,雪层下偏偏是没有冻冰的软沙地,要掏空整个车底及周边的积雪,真是个浩大的工程,两个人不停歇地干也起码需要1个小时。正在埋头苦干,忽然听见附近维修区里赛车的轰鸣声,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索性请熟悉的车手开赛车过来救援吧。我把拖车绳挂好后指挥赛车施救,谁知赛车刚起步也陷住了,轮胎空转,几乎没有抓地力。于是又请了一位车手驾车施援,他的赛车遭遇了同样的陷车。最后还是在一辆履带的车帮助下,我们3辆车才脱困了。回头看看刚才陷车处,暗暗心惊。没想到白雪覆盖之下隐藏着这么一个害人的大坑,连赛车都难以克服,何况普通越野车。
这次陷车和施救的小插曲,对我也是一个小小的教训,在越野或穿越活动中,遭遇陷车是正常的事情。不正常的是,对于一些未知路况,贸然闯入,这将是麻烦的开始,再好的驾驶技术、性能再强悍的越野车,都有一个物理极限,突破了极限,必然陷入困境。
额尔古纳:温暖的落日
离开海拉尔,继续往北往东,额尔古纳是我们的下一站。
离额尔古纳市还有10公里左右时,我从后视镜里看到了慢慢迫近西山的落日。我们决定爬上不远处那座山,去拍一下落日时分的美景。再次将发现4设定到雪地模式,并升高了空气悬挂,沿着雪地中一条不太明显的车辙,我们驱车而行,一会就爬上了山顶。看了一眼温度计:-30℃!这是几天来我们遇到的白天最低温度了。
我以极快的速度打开相机包,装好镜头跳下车,身体瞬间被寒流裹住。此时,夕阳的脚步已经慢慢迈向远方的地平线。我发现,镜头里落日竟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暖,尤其是在这个寒冷的下午。落日散发出的红色光线洒满了整个天空,一片云彩飘过,也被染上了红彤彤的色彩。我不由得停止了按快门的动作,把相机放回车内。我决定放弃拍照,而去静静的享受着短暂而又温暖的一刻。面对着即将没入远山的夕阳,红光酒在脸上、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整天在城市的浑浊空气里穿梭忙碌,日复一日的重复乏味的工作,每天都疲惫不堪的身心,何曾享受过这般美丽的落日?此刻,任它零下30℃的低温,任它凌厉的西风割过,都敌不过这温暖的落日余晖。
查干湖:西风里的冬捕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湖泊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因其延续了数百年的冬季捕鱼而闻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更让它名声大振,成为吃货们向往的美食胜地。
1月23日下午,在飘扬的小雪中,我们来到了这里,寻到查干湖东岸的渔猎部落住宿。宽敞的农家院子,热乎乎的大土炕,不一会,一大盆炖胖头鱼端了上来,这是查干湖的招牌菜。一行5人中,我对任何鱼类蟹类等水生动物没有一点胃口,看着另外几位吃货的疯狂吃相,我悠然自得地吃我的大葱炒鸡蛋。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来的时间,正好避开了2012年12月下旬开始的旅游节。查干湖冬捕是旅游节的重头戏,据说场面非常宏大,热闹非凡。但我只想见识一下寻常日子的冬捕。大规模的冬捕一般要持续两个月左右,今年的活动基本在腊月23日也就是传统小年那天就结束了。查干湖冬捕,为了保持传统,一直以人力和马力为主,很少采用机械动力。
第二天早上9点,我们驱车沿着湖面上开辟出来的冰道前行,一直走了30多公里,才看见冰面上的冬捕者。他们正在下网,冰面上凿出了许许多多的洞眼,捕鱼者正用马拉绞盘向湖里放网。每条渔网的长度大约1000米,这一拨的冬捕共用了3条渔网。一位捕鱼者说,他们一般早晨五六点钟来到冰面上下网,下网最需要功夫了,得六七个小时以上。在我看来,下网更需要技术,我一直搞不明白,那么长的渔网怎么会通过一个一个的冰窟窿下到湖里的?这肯定需要特殊的定位技术。这天上午非常冷,有零下25℃,在五六级西北风的助虐下,我感觉起码有零下30几摄氏度。捕鱼者们赶着马匹挨个冰洞转动绞盘,拉动渔网,一直向收网点集中。每个绞盘一般有4匹马拉动,两个人负责赶马。马一圈圈地跑动着,嘴里的呼气在冰冷的空气中立刻成为白白的雾气,雾气又凝结在鼻子周围,马上成为一层冰霜。这里的每一位渔民都穿得严严实实,厚实的军大衣、狗皮帽子、手套、雪地靴等都是标准御寒装备。即使如此,极寒的天气里,在湖面上劳作七八个小时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另外一拨捕鱼者在清理冰面上的积雪,整理出一片空场地来用做收网。还要凿出两个更大的冰洞,渔网将从这里被拉出。距离冰洞80米开外,有几位师傅在架设绞盘,他们用长长的钢丝将渔网拉上来。
收网时间大概从中午11点半开始。11点左右,湖面上突然多了很多车和人,像是从湖底冒出来一样,原来都是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都知道收网出鱼的时间,踩着时间点来的。渔网被缓慢地一节一节地拉出湖面,半个多小时过去,渔网被拉出了六七百米,网中居然还没有鱼。旁边一位捕鱼者说:“看来这一网上鱼量不大啊,往常早就不少鱼了。”再过了一会,渔网中才出现了几条鱼,看上去三四斤重。慢慢的,鱼越来越多。严寒中,渔网中的鱼种类也越来越多,鱼散发出的热量瞬间化为雾气弥漫在渔网四周,一分钟前还在网中活蹦乱跳的鱼,被拉出水面后立刻就被冻僵。鱼艰难的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尾巴想回到水中,但这挣扎是徒劳的。几下挣扎过后,就被冻成了直挺挺的一条。围观的游客开始骚动起来,有的大声吆喝着,有着激动尖叫着,还有的开始抢鱼。特别是那些较大的胖头鱼,一出网就被抢走。我有点疑惑,新年将至,抢鱼是不是意味着抢好运气啊。和那位冬捕者预测的一样,这一网的收成很一般,大约有2000来斤。一位捕鱼者说:“这次鱼少,主要是因为捕捞点水浅。前几天在靠近湖心的地方一网就是几万斤,往年还有一网十几万斤的时候呢。”
另一位捕鱼者插嘴说:“多少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啊?捞多了也就是那么多工钱。”原来,这些捕鱼者每天都是固定100块的工钱,花钱雇他们的是查干湖渔场。在渔场成立前,查干湖周边很多人传统上以捕鱼为业。后来,不再允许私自捕捞,很多人便失去了一条经济来源。“冬捕期间,我们每天都要在冰上下网收网,这么冷的天,要不是很需要钱,谁愿意来受罪?一天100块,也太少了,但没有办法。”经常有外国电视台来拍摄采访,冬捕者们从来不谈工钱的话题。“报酬这么低,说出去旧给国家丢脸。”
我忽然记起一首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我们何尝不是“往来人”?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华丽热闹的收网场面,看到了一网一网的鱼,却往往忽略了冬捕者的艰辛劳动过程和他们的心酸。
查干湖冬捕,早已名声在外,成为当地旅游的财源之一。然而,当一项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冬捕活动成为旅游节的吸金项目后,所谓的“传统”成分还有多少?
离开查干湖,我这趟11天、5000公里极寒之旅也接近尾声了。我脑海里一直不断闪现着悠长悠长的内蒙古大通道、阿尔山、宽广无垠的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深处的根河、扎龙、查干湖,这些我在旅行计划中重点标注的关键词,这些没有错过的目的地。在这极寒的天气里,在这冰封雪盖的广阔天地中,我来过,也有所发现,但当我再次摊开地图,依然觉得那还是有点陌生的地理名词。我更期待下一次的重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