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应通过树立主体意识,鼓励独创思维,重视指导方法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特的创造个性,尤其是审美独创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课 审美独创能力 培养策略
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特的创造个性,尤其是审美独创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审美独创,是在创造性思维中强调论点的独特性,即要求每位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创造,建立新颖独特的论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能力呢?经过几年的教学与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敢想敢画
多年来,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模式的支配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始终没有得到落实。学生过多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薄弱,又由于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往往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1.不过于依赖课本。
学生从小学接触课本开始,一直奉行的是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正确的准则。理解、记忆课本内容,运用课本提出的方法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可否认,课本对学生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前人的经验、有益的知识对学生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应看到,课本并非完美无缺,美术学科更难有标准答案。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本提供的仅仅是参考答案,学生如果过多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创新意识淡薄,被束缚在课本有限的知识内,就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的独创性了。只有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不过多依赖课本,探索精神才能生发出来。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老师的观念,老师在评论学生发言时流露出的种种倾向性,都会成为学生选择思路的依据。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真诚相待,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普遍的认识和理解,严格地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做到教与学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助于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鼓励独创思维,保护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能力,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实践中验证是评估创造能力的唯一标准。进行独创性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因为人生阅历不丰富等条件的制约,如果过度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独创思维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经过独创思维获得的论点都是亮点,即使存在明显的错误,我们也应以鼓励为主,甚至给予宽容式的肯定。
如我与学生一起鉴赏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名画《盖拉眺望地中海》时,我先让大家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去考虑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不去猜测作者的构思,也不揣摩老师的理解,你感到什么就说什么。学生甲:我只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体背面,性感极了。学生乙:我甚至嗅到她肌肤的气息(哄堂大笑),但如果是这样,何必用许多积木式的方块构成框架,墙不像墙窗不像窗呢?学生丙接着说:可能是为了对比,积木们与盖拉、直与曲、硬与软、阳刚与阴柔……学生丁:这样理解是传统的思路,可能不适合鉴赏达利,我认为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学生丙:把盖拉用纸遮起来,眯着眼睛看,这些陪衬很像达利本人头部的幻化。众学生都试着模仿,议论纷纷:这样盖拉的吸引力大大削弱了,单独一个盖拉,一点真实感也没有。老师,我们这种感觉对不对?我很高兴,但故作严肃:感觉有什么对不对?第一堂课时我就说过,艺术作品鉴赏没有对与错,只有新与旧、深与浅之分,我感到这幅画就表现了达利对盖拉的感觉。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分析,我发现同学们有着很强的观察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就要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能力,在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的同时,享受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重视指导方法,培养审美独创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教师首先自己得有独创思维,要以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
1.运用审美直觉,集中学生注意力。
所谓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对作品的观察和认识。美感的获得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来不及进行逻辑推理,以感性进入是我们鉴赏美术作品最求美感的第一步。因此,在鉴赏作品时,我强调不要急于启动思想,要有意识地撇开理性,依赖感官和联想。例如,在鉴赏建筑艺术一课时,我以“悉尼歌剧院”导入,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第一印象,有的讲蓝天碧水,加上这幢贝壳状的建筑,构成了一个完美画面;有的讲整件作品犹如“白鹤惊飞”、“群帆泊港”;更有同学在瞬间捕捉出其中富有节奏,韵律感的层次变化。在短短两分钟内,同学们就获得了美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为深入鉴赏开了一个好头。
2.通过审美静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审美静观是指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学生全神贯注地陶醉于作品的感受与鉴赏中,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审美的更高层次。但审美分析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与丰富的审美经验,否则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积累美,更应引导学生博取各科之长。在鉴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我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题上一首诗。较多学生在画上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来抽象的寂寞心境,通过这首诗一下子就点明了。我接着又问:作者为什么不题上这首诗呢?学生讨论开了:诗、书、画结合是文入画的特点;不题诗比较含蓄,折射出古人的审美观;不题诗,留给鉴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鉴赏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文学作品,给我的启示是,要通过审美分析提高审美独创能力,仅在美术这块小天地里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应综合各科知识,拓宽思维领域,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审美创造奠定基础。
3.通过审美创造,达到知识的迁移。
审美创造是人们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言:用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是一种手段。高中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能力,完备学生的品格,而独创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如在鉴赏“孙中山”的雕像后,我要求学生为宋庆龄设计一尊塑像。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最后意见集中于采用坐姿,运用汉白玉材料,置于苍松翠柏之中,这样才符合人物的性格。学生较好地运用了情景迁移、形象联想的创造方法,进行了审美独创。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互融性,构思创意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物品,把审美独创能力的培养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类社会已走入二十一世纪,未来社会的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尚在实践与探索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愿为此矢志不渝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