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母婴依恋的安全发展

2013-12-29 00:00:00王荣荣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依恋是婴儿与其照料者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结,是婴儿对亲人的一种情感需要,特别是母亲。婴儿时期形成安全的母婴依恋,对婴儿将来的性格、气质、人际交往甚至是整个人生都有很大意义。本文就母婴依恋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母婴依恋 类型 影响因素 意义

一、母婴依恋

(一)母婴依恋的概念

依恋(attachment),是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用以描述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母婴依恋是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一种依恋关系。依恋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母亲哺喂和护理行为及新生儿的行为都由生物性先天预置所决定。然而,这种关系又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因此母婴感情联系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母婴之间关系的质量由母性敏感性和母亲角色的双重因素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婴儿所赖以生存和生长的母婴之间的感情纽带的建立无可取代。

早期儿童的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二)母婴依恋的类型

关于依恋类型的划分,安斯沃思建立了著名的“陌生情景”的实验室程序,此程序适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安斯沃思认为,依恋关系中存在着个别差异,不仅存在不安全性的依恋,还存在安全性的依恋类型。根据在陌生情境下对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大类:回避型(A)、安全型(B)、矛盾型(C)。

A型——回避型(Avoidant)。这一类型的婴儿对母亲很少理会,母亲在不在场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多数时间他们是自己玩耍,很少会注意到母亲的离去。母亲回来时主动回避与母亲交往,抱他时会挣脱或身体移开、目光转移、平静地回到自己的玩耍中去。这种类型的婴儿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是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没有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儿童”。

B型——安全型(Secure)。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喜欢与母亲接近,并能够安逸地玩游戏。母亲离开时,他们一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寻求抚慰,并很快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反映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和表示友好。

C型——反抗型(Resistant)。这类婴儿对母亲离开十分警惕,母亲离开后极端痛苦,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又表现出矛盾情绪。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这类婴儿在陌生环境中哭得最多、玩耍最少;对陌生人难以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三种类型中,A型和C型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驱动儿童社会性人格、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还能够驱动认知的发展。

(三)早期母婴依恋的影响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了婴儿早期最重要的社会联系,对婴儿情绪、社会性行为和认知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影响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

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此外,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父母可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质量。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时间多,与孩子说话,逗他玩的时间多,这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积极地模拟父母的语言,父母自然就成为婴儿学习语言的重要基地。在敏感而热情的父母的关注和有意的教导下,儿童的语言技能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2.影响性格的发展

儿童在六岁左右就初步形成性格的特征。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伴随其一生。早期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首先,安全的依恋能够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若儿童在早期的关系中能够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可以安心地离开母亲并四处探索,因为他认为他的家人会在他需要的时候跟他在一起并为他提供必要的保护。这样,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他人和四周环境的信任,儿童就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安全依恋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从而帮助其建立自信心。研究者发现,对父母或幼儿园阿姨依恋较强的儿童,其自我认同感也比较好。缺乏依恋感的儿童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也就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后连他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和行为产生怀疑。缺乏自我认同感的儿童很难建立自信心,有的甚至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与他人交往,行为退缩,最终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

3.影响人际交往模式

婴儿最先交往的对象是父母,因而早期良好的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安全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具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和信任感,父母在与他人交往时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安全的依恋还可以给婴儿注入自我肯定感,自我肯定状态有助于婴儿与他人交往和掌握交往经验和技巧。

其次,有安全依恋感的儿童所具有的健全人格特征,为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合作、友善、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与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即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依恋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有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依恋是儿童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婴幼儿处于情感发展、情绪分化的关键时期,若能给予其恰当的安全依恋的培养,对其一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应关注母婴依恋,并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幼儿,关注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

二、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

婴儿依恋的形成有许多影响因素,母亲的心理特点,家庭和社会环境及婴儿自身的特点等都会影响到其依恋类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婴儿和母亲相互作用的产物,婴儿依恋的实质是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母子相互作用的这种性质是最重要的。

(一)母亲的心理特点对依恋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与婴儿接触最多的是母亲,母亲的行为决定了婴儿的依恋目标。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及对其关爱很重要。若母亲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听取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够正确理解,对其做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的依恋。墨森和凯根等(1990)在其有名的著作《儿童发展和个性》中指出,在母子相互作用和依恋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各种各样的分析都把敏感性、同步性和交互性作为最重要的变量。它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对婴儿信号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通常对婴儿的一些社会性要求给予很快的、积极的反应,而且用一种适应于婴儿情绪和认知能力的方式和婴儿进行游戏式的、愉快的交流,融洽地对婴儿的信号和行为发生反应。另一种成分为热情、鼓励和温和,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在与婴儿交往时,常使用热情、爱抚的语气和温和的要求,并常肯定、支持婴儿的行为。

(二)各方面环境的对婴儿依恋的影响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恋的质量,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Thomas和Chess首先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的要求一致,即达到一种“良好拟合”,那么他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如果孩子的反应与环境的要求不一致,也就是存在“不良拟合”,那么可能导致他适应不良。这种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儿童出现的行为和情感障碍及其导致的不良亲子关系。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水平及感情关系等都会影响到依恋形成的质量。父母和子女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之中,父母的一些特征对儿童的依恋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质量婚姻家庭中,母亲自身的依恋状况对儿童依恋的安全性无明显影响,但是在不良婚姻家庭中,安全型的母亲比不安全型的母亲更可能培养出安全依恋的儿童,因为母亲的安全型依恋弥补了低质量的婚姻的影响。Hedwig等研究养育行为和1岁儿童的依恋形成之间的关系,其实验结果表明:父母的自我弹性(ego-resiliency)、受教育程度,父母的配偶支持度及父母本身的依恋安全性都是抚养行为独立的、显著的解释成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依恋质量。

(三)婴儿的气质特点对依恋类型的影响

托马斯、切斯(1983)基于其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在婴儿期,孩子的气质特征(包括“容易型”和“苦难型”)都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和行为,使母亲对不同气质特征的孩子反应不同。一般来说,对容易型婴儿,母亲倾向于反应积极、充满抚爱,与他们交往的机会更多,给予他们更多的注意和关注;对于困难型婴儿,母亲则倾向于反应消极、充满厌烦,她们或者因婴儿的过分要求和负担而怨恨、责备甚至惩罚孩子,或者因婴儿的经常性的大声哭闹和反抗而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很难为婴儿提供耐心、积极、循序渐进的指导。这种气质的婴儿形成稳定的依恋时间就比较晚。

婴儿的依恋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婴儿自己的气质,在实验中,那些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儿童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的儿童被归为回避型依恋。可见,婴儿的气质类型是影响其依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母婴依恋安全发展的建议

母亲是婴儿自生命之初就与其最亲密的人,也是对婴儿影响最早、经常在他身边照料他、爱护他的人。正因母亲特殊的地位与角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养,主动地接触、观察和了解婴儿的行为,不仅能读懂其生理需要,还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调动与幼儿情感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母亲在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要多给婴儿提供情感的温暖,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母亲要为孩子提供细心、温暖的照顾。婴儿从6~7个月起,逐渐开始与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一直到24个月时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细心发现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例如,按时给婴儿喂奶,及时更换尿布,此外,母亲还要与婴儿谈话、逗婴儿笑,让幼儿真实体验到被爱的感受及愉快的经历。在母亲有爱的细心照顾下,婴儿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从而让幼儿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其次,母亲要真诚地与孩子进行接触和交流。直接、自然地与孩子一起玩,用真切友好的声音对孩子说话或唱歌,并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这种交流的习惯与气氛,会使孩子得到一种健康的情感熏陶,从而建立对母亲的信任与亲近感,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形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

综上所述,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也影响到婴儿性格、能力及行为等各个层面,社会各界要重视和改善母婴依恋的质量,这将对婴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2,26-32.

[2]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

[3]Cicchetti D,Cummings E M,Greenberg M T,Marvin R S.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Implications for Theory,Measurement,and Research.In:Greenberg,Cicchetti,Cummings ed.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210-315.

[4]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01,12,89-93.

[5]Bowlby,J.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London,UK:HogarthPress,1969.

[6]王金良等.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7-8.

[7]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述评.心理科学,2003,23(4):172-173.

[8]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9]冯娟娟.2—3岁幼儿依恋、气质特征与母亲依恋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5.

[10]姚凯南.婴儿情绪发展及情绪障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