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认识。
1.认真分析课标,钻研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是形式活泼,样式新颖,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某些章节的引入了当前比较热门的问题,应用题部分也使用了比较新式的、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例子,这些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存在的问题是,有些过于烦琐,有些走了弯路,有些因发生的区域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使原本容易理解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增加了难度,如何变抽象难懂的教材为形象生动的学材,这就要求老师精心学习课标,并认真钻研教材,剔除不利于教学的地方,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巧用和活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理解有困难,造成不能及时消化老师讲的知识,从而积累下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有思考的余地,那么对学得的理论则容易理解透彻。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策划者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构建或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对高一新生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是为了“不教”,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效学习的保障,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片面一点说,学习主体意识的存在不仅仅是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更在于课余是否有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意愿。
从高一新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没有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杂乱无序,最终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错误的引导,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变相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我目前的方案是准备“周末自主学习资料”,力图从读、思、练的角度,分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借助校信通联系家长,从而取得家长的协助、支持与关心,督促学生按质按量地按时完成,以弥补校外管理的漏洞。
“周末自主学习资料”设计的框架如下:以节为单位设置“课程标准”、“学习要求”和“要点回顾”;以章为单位设置“巩固练习”和“能力提高”;“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以读为主,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点回顾”以思为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练习”以“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用以自检和反馈;“能力提高”采用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4.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于强化,使一些教师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事实上,有些课表面上看着热闹煽情、活动丰富,但细细体会,不难发现它的“浅薄”,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也不能很好地突破。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一堂好课形式可以是朴素的,但效果必须是显著的。有一种课,也许并不热闹,也许沉闷,也许平淡,但学生学到了东西,学生有了收获,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否比那些表面看去热闹的课更有效呢?所以,花里胡哨的课未必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未必就是好课,活动频繁的课未必就是好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扎实有效的,甚至是优质高效的。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细细揣摩,书本上的教材编排、活动安排都有他们的科学严谨和精妙之处,因此,教学中重视课本,钻研教材无可厚非。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享受过程的快乐的同时有所发展。
5.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5.1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5.2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6.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地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情境是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平铺直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