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建构,明理导行

2013-12-29 00:00:00乐初步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者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过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关键词: 小学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 教学策略

新课程中《品德与社会》所选编的内容,都是由原来《思想品德》那些远离儿童生活的“成人化”、“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和融入儿童真实生活的“儿童化”、“日常化”的内容取向。坚持把学生视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当做教学实施中极为宝贵的基础性资源和师生、生生互动中的生成性资源,注重学生德行的自我建构和教师的积极指导。因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中,应努力贴近“儿童化”、“日常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品行的自我建构。采用自主性、实践性、统一性、生活性、合作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发展。我仅以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主建构,明理导行”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社会性,形成良好品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中所选编的内容:“我是谁”、“我学会与人相处”、“我是班级的主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四个单元都具有社会性,我们在指予学生进行学习,并引导其形成良好品行时,应注意挖掘利用。我在教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更了解我自己了》时,就通过“自我介绍”、“自我展示”、“自我欣赏”、“正视缺点”等,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归纳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都是通过与别人的对比中发现的,如果将自己孤立为单一的个体,就不存在优势,也不存在不足。由此引入“自我挖潜”、“自我较量”、“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集体,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

二、关注自主性,引导合作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在思品与社会课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让学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即指导实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在导行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望“理”兴叹,有理难“循”,出现空对空的现象,这是阻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欲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行为指导问题。

我校郭老师在学校优质课教学观摩中,执教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怎样与人相处》时,完全抛开课文的内容,以谈话的形式,时而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待人接物的,时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光荣历史”,时而让学生合作交流与人相处中的困惑,进而组织学生分析取得成绩、得到表扬和做事失败、受到批评的心理感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全过程,自主获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赞美他人”等结论。最后8分钟让学生填写“我的光荣簿”、“尝试台”时,学生因为有了前面32分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体验,许多鲜活流畅的语言、发自肺腑的表达令所有听课教师都受到震撼。在此,我撷取几句与所有同仁共享:受表扬时感觉“心里甜滋滋的”、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无微不至地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我们”、赞美别人时觉得他们“如沐春风的小苗,伸枝吐芽”……

三、增强实践性,提高行为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必须坚持形式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内容,在活动中运用新知,在活动中领悟情感,在活动中提高行为能力。

我在设计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心中有“规则”》时,安排了过马路的模拟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认识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走斑马线、搀扶盲人);安排学校安全应急预案演练信息发布(10月8日全校性防洪、消防、防震演练),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安排“打扫卫生”交互明理(大扫除时的分工与合作),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与人愉快合作的意识;安排“排队领饭”创意表演(我校食堂属于公办,寄宿生采用配餐制),使学生在情境表演中落实道德行为。这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这些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鲜活的因素,学生学得轻松而高效。

四、注重统一性,启发全体参与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无论从哪个维度,都要体现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中体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在集体备课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我们在行动》时,都有共同的想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并在稿纸上记录:班集体所取得的成绩,优化班级管理的点子,班级已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学生深入了解班级,引导学生提高班级荣誉感,从而产生为班集体出谋划策的意识,自觉为制订班级改进计划献计献策。这样,学生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中,所有结论的得到,所有德行的形成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五、结合生活性,树立德行标杆

生活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运用直观展示生活情境,能很快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诱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生活中的快乐》所设计的内容全部来自生活,无论是“感受快乐”、“汗水换来的快乐”,还是“给予的快乐”,每个环节学生都记忆深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有情趣信手拈来,德行标杆唾手可得,在讨论、交流、合作、表演中,自然体验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快乐感受。

六、倡导体验性,促进品德建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教学空间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生活经验。

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班级中的“岗位”》的教学中,让学生针对文中《班长真情告白》这个“五味斋”说说自己的看法时发现:举手的九个人中,无一例外都有过班长的经历。可见,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取社会生活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开放、和谐、自主、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利用社会这一沃土,借助生活这一实体,才能点亮学生道德的明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百度下载,2012,7.

[2]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3]中小学教育评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