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比赛法在中学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王东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篮球是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通过举例,总结了一些符合新课标篮球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体育教学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 比赛法

1.引言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所在。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身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篮球运动有巨大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必将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的改进

新课标的出台,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判别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健康第一”是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学习运动技术作为辅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学练具体技术的载体就无法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更无从谈及终身体育的形成。因此,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和掌握运动技术程度两方面来判别。

2.1合理控制体育课密度对学生锻炼身体效果的促进作用

2.1.1[1]所谓体育课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合理控制课的密度可以有效运用课时,将体育课安排得严密紧凑;有利于保证练习的密度与生理负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2.1.2合理的练习密度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首先,根据人体生理原理,要达到某种锻炼目的,提高身体素质,就必须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有一定的控制,量和强度太小了无法达到锻炼的效果,太大了又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想促进学生健康,控制课的密度是一个关键。

2.2运动技术的掌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生对运动技术有强烈的渴求,所以技术的掌握毫无疑问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保证练习的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增进学生健康。

3.比赛法[2]

比赛法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指组织学生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3.1比赛法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比赛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练习,保证练习密度并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

3.2比赛法形式多样,有教学比赛法、测验比赛法、个人比赛法、集体比赛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3.2.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性质、学生特点和场地器材条件,灵活地运用,创造性地选择比赛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2.2通常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的前提下,才运用比赛法。

3.2.3集体比赛时,两队应当水平接近,使用的场地器材应基本一致,使学生在实力均衡和条件相当的条件下公平竞争。

3.2.4教师要严格控制与调节生理负荷,加强比赛的管理与组织工作,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比赛规则,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2.5教师要在赛后及时讲评与总结。

4.教学实验

选取文县二中高一级爱好体育的男生100名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教学实验,从课的密度和技术提高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4.1测试方法。练习密度的测定采用人工计时、表格记录的方式,选取两组中水平中等的个体作为观察记录对象。技术提高程度的测定可采用甘肃省高校招生考试中篮球专项“5点10球30秒投篮”的测试方法。

4.2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对两组学生先进行一次基础技术测试,测得成绩采用Excel软件经行计算,统计数据如下:

第一组平均成绩3.44个,标准差1.33个。

第二组平均成绩3.46个,标准差1.28个。

对两组成绩进行t值检验,检查其差异性是否显著。

经计算,t=0.08,确定临界值:a=0.05,自由度n′=n-1,查表得t(a/2,n′)=2.0096,因此t

4.3选择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利用体育课时间进行为期5周共10个学时的教学训练。对实验组采用密切结合比赛法的教学练习模式,对照组采用普通整体教学训练模式,并在教学练习中测定记录练习密度。5周后再次进行技术测试,统计数据如下:

对照组:练习密度中的学生练习占22%,平均成绩4.46个,标准差1.62个。

实验组:练习密度中的学生练习占33%,平均成绩5.48个,标准差1.67个。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练习密度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30%至35%的要求区间,而对照组则没有达到,并且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成绩经行t值检验,检查其差异性是否显著。

经计算,t=3.09,确定临界值:a=0.05,自由度n′=n-1,查表得t(a/2,n′)=2.0096,因此t>t(a/2,n′),两样本差异非常显著。

5.结语

通过教学实验前后成绩对比,我们可以得出:

5.1采用密切结合比赛法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练习密度,从而达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教学目的。

5.2采用密切结合比赛法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5.3控制练习密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77.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34.

[3]张龙.体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