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要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培养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各抒己见,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按照要求发出指令。事先给每组准备好相关物品,如球类、学具、班级的生活用品等,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合作分工、彼此协调的方式,完成分类,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对。指令一下,四个小组一齐进入分类环节,每个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主动参与活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带来的乐趣。
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米尺,让他们量出自己课桌桌面的周长。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有测量员、记录员等,他们很快通过小组内合作计算出书桌面的周长。
除此以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都蕴含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使用教材,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地组织和设计适合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就会领悟并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就能按照分工要求,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有效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从中体会到小组合作中的快乐与收获,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激励质疑,合作解决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鼓励合作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价值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制定了活动方案,确立了活动目标。然后利用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商店、超市去参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学生学习用具的价格,以及与经营者进行交流,了解一些经营的技巧和经验。回来后在教室内布置一个小商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卖货、买货。通过小组内角色的变换,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并且能正确使用人民币。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又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利用中午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储蓄、取钱,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暂时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预习新课。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很感兴趣。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新课程的要求,一个人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既是老师的重要职责,又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