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策略探究

2013-12-29 00:00:00冯玉凤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本文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变的数学研究性教学方法、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忙着准备过节的新衣服。假设你和妈妈到一家专卖店买鞋,结果被告知适合自己的鞋子共有20双,已经售出了12双,那么还剩余多少双鞋子供你选择?”这样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我们也准备派学生参加,共组织20名学生参赛,12名女同学和8名男同学,在仅有12根跳绳的条件下,在训练中应如何分配呢?”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是优化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是教学,还要时刻牢记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不断增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二、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

三、选用灵活多变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学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需像制造产品那样要求十分精确,而需要使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强化有赖于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师实现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时间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因此,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研究性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做出及时调整,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他们的思想和想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特点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由于受到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时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时地改变研究性教学策略,确保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如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学生座位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听教师讲课,也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这对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效率意义重大。总之,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引导、指导及评价工作,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及时有效地调整研究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四、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空间,使学生从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这既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又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如小学生对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很难弄明白。教师为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问题,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记录的数据,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长乘以宽。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再感到长方形的公式难以理解,而感觉到公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和热闹,学习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国成.对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屈建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