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

2013-12-29 00:00:00张小琴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良好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空间观念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者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教学的难点,并结合教学实践,以各种策略实施教学,效果很好。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空间观念 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良好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但空间观念本身具有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增加了低年级空间和图形的认识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在十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尝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观察,在生活中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的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初步感知空间,并形成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饼干盒、玩具魔方、皮球、茶叶罐、饮料瓶、药盒等孩子们身边的立体实物,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反复观察中,发现物体共同的特点,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对每一种形状有初步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再利用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再次观察每一类物体,找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点,并为每种图形“取名”。通过分类,学生看到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的长方体,初步形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正确表象,然后联系生活举例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有哪些。学生根据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搜索”生活中的实物,并正确辨别,学生在观察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二、勤动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孔企平教授曾说:“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由此可见,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图形拼组》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以及给图形涂色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特点的了解,正确地辨认和区别图形的差异。还有在教学中总会发现学生对组合立体图形较难理解,因此在第二节课时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摆小方块。学生通过动手摆,体会到立体的空间,学会看小方块组合图,并通过想象判断由几个小方块组成的,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拼组》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再用长方形剪成正方形后做成风车,从而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了空间概念。

三、重体验,在经历中建立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空间观念得以形成和巩固。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设计让全班学生一起做平miArfCPW9uyRhoao7VSsMg==移动作。在做旋转动作,通过互相指正,以及谈自己做完动作后的感受,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逐步树立空间观念。

四、肯动口,在表达中深化空间观念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外,还要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位置与方向》后,我开展了“我是学校小主人”的活动,让学生介绍我们的学校,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里确定一个位置,然后介绍它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分别有什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东西搬到现实生活中,不仅获取了有关方向的空间知识,更让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例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分一分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说一说分类的理由,摸一摸每一种形状的物体,说一说感受,初步直观感受到每一种形状的特征;再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相同点和不同点,正确建立长方体的正确表象;然后通过游戏猜一猜,学生摸一摸说特征,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形状;最后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在叙述中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树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五、善思考,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然而,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树立的。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具体的教学目标,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促进低年级空间观念树立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创造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创造中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安排学生利用生活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摆一摆,设计出各种有趣的自己喜欢的立体形状。还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动手画一画,设计一幅漂亮的图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创造中建立空间感,空间观念也得到树立。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观察茶壶的基础上,闭上眼睛想象,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表象,再判断每一幅图是哪个位置看到的,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在课堂中所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准确判断,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能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空间观念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习惯,通过多观察、勤动手、多动口、重体验、善思考等途径,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逐步积累空间和图形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评析.全球展望,2006.

[2]袁樱.小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7.

[3]刘晓玫.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

[4]黄科华.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