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营造初中数学高效教学氛围

2013-12-29 00:00:00陈小亚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为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营造更加生动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作者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就板块式的“三串”(问题串——教师提出问题,活动串——学生就问题进行数学活动,反馈串——学生就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三串”教学方式 问题创设 学生活动 反馈信息

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还是一个启迪思想,传播数学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使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笔者正在研究的板块式“三串”教学方式就是为此而创设的,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析。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创设

问题的创设,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探究,从而拓展思维,获得新知。本文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就数学问题的创设进行深入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情景创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进行问题探究,或者使用一些有故事的情景问题,从而产生兴趣,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时,一般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以输球、赢球为例,让他们在经验中感知、在经验中提炼,从而总结出法则。

(二)结合新旧知识,创设问题。

新知识一般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所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也要充分利用旧知识,通过创设问题,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讲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再对这些知识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进行思考,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看看能否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这样的思考模式可以让学生将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很好的类比,并且将旧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活用教材,建立学生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个“做一做”的版块,这个版块的设置是为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感受数学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引导他们探索知识,总结知识,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维习惯。

(一)先做后学。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之前,在苏科版的教材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设计,即将一张报纸不断地对折再对折,一直到没有办法再对折为止。这时候猜猜看,报纸有几层?在这个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到随着对折的次数增多,报纸的层数迅速地增长。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对折次数与报纸层数增长间的关系的兴趣,从而引申出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我们要在学生可以理解和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猜想和探索,从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先学后做。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交换律时,在教材中的“做一做”活动是这样安排的:将两块写字板的位置进行交换,那么原来的两个写字板上的数字的乘积是否会发生改变?

(写字板上写着-6×(-7),-7×(-6))如果将-6和-7擦掉,在空出的地方随意写上一个有理数,再重复以上过程,那么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对于小学的乘法交换律是很熟悉的,因此这个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这个实践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验证的重要性,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边做边学。

在学习“图形的变化”时,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把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的相等边拼在一起,那么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呢?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较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小组的学习,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拼出至少一种图形,并且通过图形的旋转及翻折等变化感受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共同解决问题,合作思考,促进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意识。

三、利用好反馈信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信息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调控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要教,学生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而教学信息反馈则是教师调控教学计划及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因此,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只有制订详细科学的信息反馈计划才能对教学情况有清楚全面的认识。特别是课堂中的信息反馈是最准确和有效的,在课堂中反馈的信息最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及数学的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因为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得出反映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反馈信息,就必须在课前制订合理的反馈信息收集计划,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及问题,对哪些部分要重点深入,哪些部分要注重练习等进行详细的设计,尽可能多地获得反馈信息。当然利用好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及时地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改进,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能够自主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实践练习和创新探索活动。

四、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习既是对小学知识的升华,又是对高中即将开始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性知识的铺垫,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学生建立更加广阔的活动平台,使他们可以在更加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勇健.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型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2]戴桂恒.情景交融,探索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1).

[3]韩建芳.浅谈如何实施“做一做”的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