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堂高效、科学的语文课,教师恰到好处地作引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领悟文本 有效提问 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迈向高效,小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走进高效,引领学生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
一、教师准确领悟文本,奠定高效之基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教师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正确地阅读理解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精髓。
每一课都是编者编选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包含编者的意图。课标修订稿把“编者”加进去,是想告诉我们,一定要想象编者为什么把它放在这个位置,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还要搞清楚这节课、这个单元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重点要发展学生的什么素质?还要想如何让这篇课文的教学与其他课文的教学相互呼应?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想想,哪些内容是必须教的,哪些内容是可以教的,哪些内容是可能教的?和编者对话,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呢?之前每次参与教研室李主任的集体备课时,教研员都会强调一点——一定要关注课文后面的练习。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课程意识,要能有意识地打探编者的意图,领会编者的意图,发展编者的意图,在研读文本的同时,寻找和挖掘文本所蕴涵的语文核心价值,从“浅对话”走向“深对话”。
语文课上,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编者的意图转变成我们的解读思维,把解读思维变成学生的语文活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先抓语文学科知识,再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作者实现有效对话。
二、教师巧妙提问,奠定高效之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问题乃是激起求知欲的刺激剂。”巧妙地设计问题,在新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正确。如在《七颗钻石》一文中,抓住“忍不住、咽”字,引导学生感悟小姑娘的大爱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提问:问题1:文中这句话中的再也忍不住,说明了什么?(生:不能再坚持,忍了好长时间);问题2:那为什么小姑娘不喝呢?(生:来了一位过路人讨水喝);问题3:小姑娘有很多的理由拒绝过路人,比如说?比如说——(生:妈妈生病正要水呢、我也渴……);问题4:可小姑娘没有喝水,也许看到是怎样的一位过路人呢?(生:面色苍白的老人、比自己更小,更干渴的小姑娘、嘴唇发白的老奶奶……);问题5:看到这一幕,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硬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是一种什么爱?(生:关心他人、舍己为人、富有同情心……)。师小结:小姑娘关心自己的妈妈,关心一条小狗,甚至关心更多的陌生人,这就是一种大爱。
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曲问”,运用了提问艺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地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效小组合作,构建高效课堂
1.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试验伊始,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了关于“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动手查资料,对合作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就为学生以后在课堂内外有效运用合作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科学分组。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在试验中,我将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即把成绩、特长、性别、爱好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四人小组前后排合作效果最佳,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八人小组合作最佳。八人小组是将两个四人小组进行合并。在一学期中,每个四人小组的组员固定不变,八人小组的组员固定不变。
3.合理分工。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我对各四人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分工分别是: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精心管理;记录员——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检查员——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能否各尽其责;报告员——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4.有效合作。通过在生字、阅读、古诗、分角色朗读、口语交际等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调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反馈交流;老师小结。经过课内外的合作、校内外的合作,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了有效合作。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备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语文课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加上学生活动,时间较为紧张,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实际上,如果能用一点时间,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那么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学生可以端正态度,强化训练效果——字写得更好了,文章更通顺了。我们应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包括挤出几分钟完成课堂书面作业。
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