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之花绽放在语文的原野

2013-12-29 00:00:00王玉琼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语文课文是一个巨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资源库,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探寻文本中的读写契合点,适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以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感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训练 个性化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学生往往处于被“训”、被迫“练”的地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训练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纯真本色,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阅读,用自己的话语抒发情感。

一、对话文本,倾诉独特个性

语文课文是一个巨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资源库。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探寻文本中的读写契合点,适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以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感悟与文本对话。

(一)于文本留白处,自由表达。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之处,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当读到“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法布尔是怎么找这只纺织娘的?学生结合个体感知即兴发挥:“法布尔拨开草丛,四处寻找,可是只听到了声音,怎么也找不到纺织娘,这可把法布尔急坏了。”“法布尔循着声音,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他轻手轻脚,就怕惊动了纺织娘。”“天不亮,法布尔就在草丛中寻找纺织娘,露水都弄湿了他的鞋子。”

(二)于情境创设中,个性对话。

要让学生产生自我表达ipE+CUaGsE3OsHBqhz7NouUXD7Ns8+9FhoZzyMkejaM=的欲望,教师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作者想象这株柳的生长情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柳恶劣的生长环境,我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想象说话:狂风肆虐的时候,柳树……大雪纷飞的时候,柳树……电闪雷鸣的时候,柳树……学生的脑海中立即浮现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水到渠成地化为了语言:“柳树东摇西摆,枝条都被吹掉了。”“柳树的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雷电劈断了枝丫,雷火烧毁了枝条。”

(三)于拓展模仿时,内化语言。

学生有语言习得的本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围绕文本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作一些拓展训练,让学生自主模仿练习。坚持这样做,就能够培养学生有效地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比如《莫高窟》中描写飞天的段落很优美:“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学时我围绕省略号重敲侧击:“还有很多姿态优美的飞天,请你仿照这段话,也来写一两个飞天。”学生在反复读了这段话后,有的说:“有的手捧仙桃,襟飘带舞。”有的说:“有的手持横笛,吹奏乐曲。”有的说:“有的追逐嬉戏,自由自在。”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充分想象,进行个性表达,将习得的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二、阅读摘记,展示独特个性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阅读摘抄是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读书做笔记,作为小学高年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应该让学生展示独特个性。教学中,可以训练多种多样的读书做笔记的方式,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摘抄式阅读,展现独特的赏析能力。

阅读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本摘抄本,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理解和兴趣爱好,及时做好摘记。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课后我就布置学生做阅读卡,内容包括课题、段落摘录、感想等部分,这样的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潜心阅读,提高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师要积极指导,对摘记做得好、做得有特色的同学要不吝表扬,经常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对摘记做得不全面或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辅导,鼓励进步,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二)批注式阅读,表达独特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与教师对话之余,还要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这样引导学生做批注:“同学们,这篇散文处处都是细节描写,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包含了人物的很多情感,请你在课文中画出细节描写,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由于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批注式阅读丰富了学生的个体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三)读后感式阅读,抒发独特的情感。

读后感是结合课外或课内读本开展的一种练笔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读书所得,结合个体的阅读积累,由此及彼发表感想,充分体现了阅读者的个性化。比如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有如下感受:

那87个没有光明的春秋,对我们来说会有多么难熬啊!可她却凭着自己坚定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12年来,我浪费的光明足以让无数个盲人享受三天光明,哪怕只是看一下这个世界也好。我在书中目睹了一个奇人对生活的求知欲望,对光明的向往之心,以及她那艰苦而又真实的一生。她用她那颗顽强不屈的心挑战命运,她更用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警醒了我。

正是融合了感悟的厚度、经历的独特性和反思的深刻性,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积极探索本色的语言文字训练,包括主体本色、内容本色、形式本色。这样的训练立足学生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体现学生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语言表达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记录、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