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控语文课堂节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2013-12-29 00:00:00鲁衍春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控制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而采用的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一种教学技巧,是一门单位时间内调控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课堂艺术。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课堂节奏控制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必须建立教师威信;培养师生感情;认真研究教材,使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科学性;有较强的语言工夫,调节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思维,从而有效调控课堂节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威信 课堂节奏 语言工夫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国画布局历来提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课堂教学亦应如此。要想使一堂课成为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出感人的戏剧,教师就应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疾有徐、有疏有密,像一首和谐的乐曲,具有一种节奏美。教师应像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课堂节奏控制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那么,新课改中我们应如何控制语文课堂节奏呢?

一、建立教师威信,控制课堂节奏。

教师威信的建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让学生感到信服的感召力量,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靠身正树立威信。科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雕塑家。建立教师的威信,直接与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紧密相关。只有那些思想纯正、意识健康、道德优秀、品质高尚的教师,才有资格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与依赖。良好的思想品质集中表现在热爱教育工作上,只有热爱科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是科任教师获得威望的一个重要品质。这样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尊敬老师,上课时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

2.有较高的业务修养,树立威信。“师之以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就是要教给学生广博的科学知识,育人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健康发展。马卡连柯说:“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有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识是树立威信的最根本的东西,是让学生信服的绝招和法宝。丰富的学识,生动的讲述,灵动的教法,自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无暇旁顾,如沐春风,自然就不会形成课堂纪律混乱的被动局面。

二、认真研究教材,使教学内容和目标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把握课堂节奏。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高潮。教学节奏快慢之间相互转化就会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密而不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长时间的紧张引起疲劳。教师应该积极分清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动脑筋思考、理解。实施这类教学节奏,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伶官传序》一文时,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较短小浅显的特点及高二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抛开文言教学开篇讲字词的传统习惯,“重锤敲打”地分析本文的人物,而对文中的字词理解,则可以引导学生看文后的注解,并采取课堂提问方式解决。这样只需一课时的时间,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兴趣也会始终不减。

三、教师要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调节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节奏。

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要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利用各种教学机智,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控制课堂节奏。

1.教学语言应有节奏感、幽默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负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扬顿挫,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调控课堂节奏,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有幽默感能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教师具备一些幽默感,不仅能使课堂妙趣横生,还能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帮助学生消除长时间思维集中造成的疲劳感。语文教学语言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2.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首先要善于开头。课堂的起始阶段,就如同戏剧的开场锣鼓、说书人的开场白、小说的序幕,教师要在一两分钟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精练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鲁迅的《药》的导语:“刚刚同学们感受到了纯情的翠翠,体味了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其实大师们都是写人的高手,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笔下也大多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药’我们见过很多,有……可是在这篇文章里,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入文学作品呢?”设计精妙的导语,总是蕴含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理,一节课开好了头,更要收好尾,这样的课才是一节完整且高效的课。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赛跑时的冲刺,教师不仅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总结本课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用艺术性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如教学《离骚》,在探究屈原究竟为何而死及这种死有没有意义后,我用优秀文章《斯人已逝,其美永存》和《用生命捍卫人格——壮哉》结束全文。这样的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美的,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总之,画了龙就要点好睛,这样“龙”才能腾空而起。

另外,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发散学生思维,有效控制课堂节奏。语文教师的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如我在教《翡冷翠山居闲话》时设置了如下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1)通读全文,说说“翡冷翠山居”的环境有哪些特点?

(学生基本能答道: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

(2)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感受主要有哪些?

(根据课文学生也基本上能回答: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获得身心的自由,认识自然,获得精神的滋养。)

(3)在其他地方能给人这样的感受吗?换而言之?

(大部分学生能答出:作者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

(4)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

(半数学生能答出: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这就是全篇的主旨。)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把控课堂节奏,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课堂教学节奏控制是一门学之不尽的艺术,它是一个人教学造诣的综合体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在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情趣穿插中找到合适的节奏,掌控好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并要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充足的学习精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掌握好它,课堂教学将异彩纷呈,学生求知的兴趣将更浓厚。

参考文献:

[1]纪大海.论教学节奏.中国教育学刊,2004.

[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陈传锋.微格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学出版社,2000.

[6]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虞国庆.中学教育学.江西高校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