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2013-12-29 00:00:00冶高平
考试周刊 2013年42期

摘 要: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运动 近代化 时代的悲剧

一、李鸿章的发迹

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这样,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腐败的清朝的统治者没有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清朝危机,图谋富强,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奕、文祥为代表。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其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人”。欧洲雕塑家把李鸿章称为中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1862年,他率淮军赴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叹于洋武器之威力,惊呼“真神技也”,视为“攻城利器”。他认识到中国兵器不如人,必须引进西洋武器。“我能自强则彼族不敢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自此立志自强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兵工厂。

洋务运动初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先后创建20多所兵工厂,其中最有示范性和实力的是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除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外,其余三大兵工厂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他一声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光觅巧匠,讲求制器及制器之器,击锐催坚”实力最雄厚,能够仿制洋枪、洋炮,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了世界水平,也能造轻吨的轮船或军舰。“西学为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完全代替了手工劳动,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根本标志。李鸿章是使中国发生这种转变的第一人。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存在的资金、燃料短缺、交通运输等困难,李鸿章又率先创办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他创办的著名企业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和漠河金矿。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充实了军费加强了近代国防建设,又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不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的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因不堪索赔,被招商局兼并。中国资本挫败洋商,当时被视为“创见之事”。

1874年,清政府讨论海防问题中,李鸿章强调应“中外一心,坚持必办,力排浮议,力久不懈,百折不回”。清廷委任他为北洋大臣筹建海军。1885年他建立海军部,1888年创办北洋海军(近代第一支海军)。中国有海无防的格局被他打破(成为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创始人)。此外,为辅助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李鸿章又力主革新,认为科举制度之弊,“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难以培养人才。他积极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了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李鸿章在当时国势衰弱、时政紧张、人才缺乏的困难形势下,坚持兴办洋务,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路先锋。

三、李鸿章身负晚清的重大罪过,是时代悲剧的缩影

李鸿章不能超越他的时代界限和阶级局限,他和中兴诸臣虽然力挽狂澜,挽救清王朝,却无法实现真正中兴。清廷昏庸无能,腐朽衰败;慈禧专政,势奢极欲,纲纪败坏;而皇帝羸弱,拘谨怯弱;官吏贪赃枉法,醉生梦死的现实条件下,李鸿章只能同流合污,尸任素餐,俯仰之间,惟慈禧马首是瞻,消磨锐气。在列强的淫威之下,李鸿章的治国安邦策略,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李鸿章自戏为清朝“糊裱大匠”。

在国事的战与和中,左右摇摆,乞求圆满解决之策。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妥协。投降路线,不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这与慈禧害怕战事会危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谋而合。把中国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外交求和妥协的资本,“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致使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慈禧害怕战事破坏自己的六十大寿,指示李鸿章不可再生事端,以和为主,李鸿章又对日本妥协投降,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寄希望于英、俄“调停”,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贻误战机,朝鲜战事连连失利,战火延及中国,辽东一役,今昔淮军已成为朽木不堪一击。黄海大战后,李鸿章极力夸大战后损失,采取“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巡海迎敌,“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围攻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北洋舰队被困港内,坐以待毙,全军覆灭。北洋舰队的灭亡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战争中,李鸿章把北洋舰队视为私产和个人升官发财的资本,再加上慈禧的牵制,没有把北洋舰队作为捍卫国家的利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受清廷委派,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事隔七年后,又受清廷支派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和他的主子慈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李鸿章是公认的清国忠臣,他所从事的一切政治活动均以维护清朝为准绳。同时,他实际上处于“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被逼出卖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助纣为虐,罪责难逃。他和他效忠的清廷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永世唾弃。

四、结语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实则外交无可辩之理,虽才干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国不及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李鸿章身处既要忠于朝廷,又不能得罪洋人的夹缝中,推行社会改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同时长期的“弱国外交”尴尬境界,使他无法在日本、西方列强面前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抱憾终生。李鸿章的个人悲剧正是清政府的衰败、中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的缩影。至于李鸿章个人无论如何作为都无法改变清朝覆灭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2]夏东元.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3]梁启超.李鸿章传.

[4]人教版教参.中国近代史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