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2013年高考江苏化学卷的试卷结构、试题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高三复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2013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 试题特点 备考复习策略
2013年高考是江苏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六年高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查。2013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双基为本,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也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创新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本文拟通过对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试题的分析,揭示其命题特点,以期获得对高三化学复习的有益启示。
1.试卷结构分析
2013年江苏化学试卷测试的内容模块和分值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下表。
从表1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紧扣《考试说明》,表2、3数据显示五大板块知识并举是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且各个板块的分值比例近三年基本不变,命题涉及的内容、试题类型及命题意图基本相同。选择题部分仍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以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辅;非选择题倾向于另外四大板块知识的考查。整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做到了不超纲,不增加师生负担。
2.试题特点
2.1“喜新”不“厌旧”,稳中求创新。
江苏省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都“似曾相识”,题型或题给信息的呈现形式在不少资料或往届高考题中都有所呈现,这对推进中学化学教学,促进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保持整体难度稳定的同时,在非选择题部分,坚持每个大题的各小题相对独立,都是一个主干背景下的设问,避免考生连锁失分。高考命题为了有效实现选拔功能必然要求稳中求变求新。如第15题多选题照例考查化学平衡知识,但与往年的“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条件不同,考查在“绝热”条件(即不同温度下)平衡地移动。又如第20题的第(4)题要求考生根据氢核磁共振谱图等条件推测物质的结构,这些灵活性试题都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选拔功能。同时2013年高考试题继续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抑制猜题押题、追逐热点的不良备考现象,让化学教学回归教材。
2.2试题回归基础,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向能力测试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2013年化学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仍然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如:基本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元素周期律、电化学、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热化学方程、化学平衡、有机物的性质和合成、化学实验等。这些主干知识形成了稳定的考试热点,年年选用,稳中求变。
除了加强考查基础知识外,近年来江苏高考化学试题还加强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学科内综合性的试题在2013年的试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第16、18、19、20题(共53分),不是单就某一个知识点考查,而是多知识点、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考查,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并重。例如第20题的4个小题分别考查了焓变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离子浓度的比较、离子方程式、利用1H核磁共振谱推导物质结构等。该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从高视角和低起点入手,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突出学科特征,考查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征,具有突出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实验化学》单独列为一个选修模块,江苏化学试卷一如既往注重实验的考核。其中选择题侧重对实验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如操作规范的判断(第5题)、现象与结论的判断(第13题),以及实验方案正误的判断等;非选择题侧重于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第19题探究性实验题,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高效铁制剂——柠檬酸亚铁”的制取,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结合反应原理,利用题给信息并联系实际,把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正确表达出来。这样的探究性实验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对于在中学教学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4注重考查获取、理解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考试大纲对化学能力要求的三大要点之一“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获取有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块进行整合、重组,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013年江苏卷基于新信息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有9道(选择题第9、12、14题,非选择题6道),占试题总数的42.9%。信息呈现形式有装置图、有机物结构简式、关系曲线、流程图、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数据表图等。这些联系生产、生活的信息在课本和平时学习中学生未曾接触过,但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可以获取新知识,并与已有知识整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完成对学生获取、理解和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
3.备考复习教学策略
通过对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和阅卷过程中考生失分点的分析,得出在新一轮的高三复习中注意以下方面。
3.1抓“纲”务“本”,把握复习的深、广度。
《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的命题依据,也是指导高三复习的教学指南。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纲,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在一轮复习中有的放矢,系统全面地复习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并根据其不同要求作相应处理。教师在复习时,要立足课本,在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展延伸。同时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一般在高考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新课程实行模块教学,必修模块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选修模块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因此,必修内容要到位、扎实、细致,选修内容核心知识要确定,要准确把握必修内容知识点在选修模块中的深浅度、关联点和生长点。只有在高三复习进行必要的模块整合,形成新的复习系统,才能实现有效复习。
3.2夯实基础,强化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学生查漏缺补的最佳时期。复习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回归“纲”“本”,对每一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构建知识的立体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其纳入基础理论的框架内,同时也为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注入了丰富的内容,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的难题也就是多个基础知识点的大综合,要将难点化整为零,依赖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记住知识,更要在理解和应用层次上下工夫,促进其在大脑中的有序、有效贮存。
近年来,江苏试卷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点,保持了极高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训练中,要牢牢抓住它们。如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共存,电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推断与合成等考点反复出现,但题目不可能重复。复习要注重专题性,做针对性的巩固训练,把知识蕴涵在题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训练学生,同时加强学生知识迁移、图表分析、信息挖掘能力的培养。
3.3重视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江苏高考的热点,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是实施全面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验复习中应该继续关注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及常见物质(包括气体、离子等)的鉴别,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高考实验题素材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应该熟悉课本中的每个常规性实验,掌握其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等。同时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大胆创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锻炼规范化表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3江苏省高考说明(化学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张盛.2011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1(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