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的责任。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与效能的提升。
在一些热热闹闹、貌似风光的公开课中,我们常看到教师将学生几人一组围坐在一起,既不管在学习过程中坐在课桌外侧的学生扭着身子看黑板上的文字是否舒服,也不关注后进生此时此刻真实的心理需要和学习状态,只要让学生交流起来,大声嚷嚷起来,好像这样就能体现学生在对话了,也能给领导与听课教师一个满意的交代了。仿佛课堂对话就是为了让同行赏心,专家悦目。在这种“实用主义”心态的驱使下,“课堂对话”不流于形式也难。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小学英语课堂对话低效现象举例与分析
现象:“无节制”对话。
“无节制”对话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其结果往往是:①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动机不强。②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分析:《英语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们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二、小学85958385523bf66a7d1ab411620ec846b916e0e023465506c4276a83adec6d2c英语课堂对话低效现象解决对策
作为一名课堂对话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在指导学学生学习时,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对话更有效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课堂对话的教学技能。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指导学生对话,体现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新理念。在设计对话时,还要努力提高课堂对话的教学技能,包括:①课堂对话的分组指导;②课堂对话的教学设计;③课堂对话的课堂实施;④课堂对话的课后总结。当学生和学习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在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对话的冲动和愿望;在课堂对话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
其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不但能培养良好的品格,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程。学生参与对话不均衡,源于三种心态:一类是自卑心理,往往是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对话却又力不从心,为了掩饰内心的卑微,他们干脆置身事外,久而久之就变得厌学。另一类是消极心理,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达思想,即使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也不加辩驳,多数时候在合作中缄默不语。第三类是自私心理,是一些学习浮躁,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他们总觉得自己最行,什么事都一手遮天,不给他人一点机会。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在评价对话活动结果时要客观公正,做到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课堂对话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愿对话、不善对话或缺乏从事对话活动所必需的有效技能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逐渐培养学生课堂对话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学会讨论问题,学会表达观点,学会竞争合作。
总之,英语课堂对话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减少低效现象,逐步走向成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