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2013-12-29 00:00:00翁淑芳
成才之路 2013年27期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活动式的课堂来引导学生,达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等基本理念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享受音乐的主人。

关键词: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摒弃了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等枯燥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活动式等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形式。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等基本理念的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们不知疲倦、孜孜不悔地进行课改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音乐课改使音乐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也得到了全面更新。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看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课改中,教师们过于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反而把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实质主题忽略了,因此,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我们不能丢了教师的主导性,有时候还要加强。我们要把主导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新课程改革强调“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选择方法策略方面,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尊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茉莉芬芳》这一课中,我将江苏和东北的《茉莉花》进行对比欣赏,再将女生独唱的《茉莉花》和不同乐器演奏的《茉莉花》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在感受小调歌曲委婉、细腻的同时认识到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二、注重音乐本位,不追求学科的综合性

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这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作为改革目标之一,以审美为主的音乐教育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和谐发展;并非像有些教师理解的那样:为了体现“综合”竞撇开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或其他,虽貌似综合,其实是形式上的伪综合。如某中学一节音乐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继而又让学生观看越剧电影片断,接着师生分析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甚至讲到剧中扮演者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而《梁祝》的主题还没听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师还给学生留下作业,写听后感。可学生什么都没听,怎么可能有感?面对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样的上课方法,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的本位性给丢了呢?

音乐课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春天的脚步》这一课时,课前先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音乐教室,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和朱自清的配乐散文诗《春》让学生欣赏,创设情境,营造“春”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走进春天,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教学《春天的脚步》。课堂始终音乐唱主角,脱离音乐的课堂,就不是音乐课。然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偏离音乐教学之要义,把居辅助地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当作一节课追求的最大目标,误以为一节音乐课的优秀与否取决于是否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三、加强探究,突出体验,让学生理解音乐

不同的乐曲,其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运动员进行曲》的威武雄壮,《小河淌水》的平稳流畅,《二泉映月》那婉转优美流露出的感伤凄凉……让学生欣赏不同音乐情绪的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能力、判断及理解音乐的能力。

优美的乐曲无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欣赏形象生动且极富想象力的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通过引导学生去听辨、思维和想象,感受乐曲情绪,挖掘出音乐内部意义,教育学生爱护鸟类,从小树立自然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又如《彼得与狼》,在学生欣赏之余,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了音乐表现出来的教育意义和反映的普遍真理: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跟他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还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欣赏之余,一定要挖掘出深刻的教育意义,教育他们爱祖国,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这样,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会在闲适、松弛的精神状态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不断创新,力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学方法的使用、技术手段的运用都围绕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切忌盲目和无序。

参考文献:

[1]沈勉荣,胡学增.课程改革——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目

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乐英,王红政.观摩音乐创新教学活动的思考[J].中小学

音乐教育,2005(10).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