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活化的魅力课堂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2013-12-29 00:00:00李永立
成才之路 2013年27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过程生活化,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此为方针,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那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习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测量、画图、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激发起孩子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的前两天,我安排孩子们利用上学、放学的时间观察自己从学校到家里要经过的每一条街道,记下自己走过的每一条街的名字,共走了几条街,从家里到学校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哪一种路线最短等。孩子们对这种课前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他们不仅获得了许多有关位置与方向的感性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对《位置与方向》这节课的极大兴趣。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前,我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长方体的理解,利用课余时间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当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孩子们的作品让我大吃一惊:有的是用橡皮泥捏的、有的是用纸折叠成的、有的是用木头削成的、有的是用土豆做的、有的干脆利用废品制成长方体,还进行了精心的包装……形态各异的长方体吸引着我的眼睛,更启迪了孩子们的思维。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促使孩子们提前预习了教学内容,而且使他们在实践活动和课堂交流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做好新旧过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同时又要感觉到问题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到过的地方或者旅途见闻?”孩子们开始兴致盎然地交流,我顺势创设情境:“是啊,旅游是件快乐的事情,老师的朋友小丽,就准备“五一”假期到北京参观,出发之前,她最关心的就是北京的天气情况,这不,她在网上查询到了北京本周每天的最高气温。这些数据怎样整理才可以更清楚地表示呢?”当学生说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之后,我又用变魔术的方法将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为这种新的统计图起名字,并提示课题,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作折线统计图。

本环节,我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将例题内容改为旅游城市的天气情况,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赋予教材新的内涵,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入到探究新知的氛围之中。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我们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

同时,运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也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放一个木桶,要求每个学生向桶里投石子,看谁投得准。首先,我要求学生站成一条直线投,有些学生发现离桶近的容易投中,离桶远++SHkWMcGmJ8g0MC9zwi8A==的难投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不公平。于是我改变站法,让大家站成长方形,学生还是感到他们离桶的距离不一样。随后我又让学生站成正方形,他们还是感到不公平。于是逐渐地调整所站队伍的形状,慢慢地他们就站成了圆的形状。投过后学生们发现,只有站成圆形,才能保证每个人离桶的距离相等。这样,就引出圆的半径是相等的。结论就这样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出了,比之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强上百倍。

四、课后练习生活化,延伸课堂教学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应用僵局,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教师应在日常学习中应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课课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统计自己家上半年内每月交水费的情况,算出上半年交水费共计多少元?上半年平均每月交多少元?哪个月交的最多?哪个月交的最少?为什么?最后自己设计一张关于《××家上半年交水费统计表》。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既能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追寻生活化的魅力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并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而成长为有用之才。

(河南省孟州市会昌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