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加了我市某校举行的“有效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在研讨活动中几位教师睿智的教学设计和精湛的教学技巧令我大饱眼福。但是,他们在 “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对“有效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认识误区。因此,我们教师只有锐意创新,才能让“有效教学”高效率。
【镜头扫描1】:(《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片段)
师:××同学,下面你来说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躬行”的意思?
生A:就是……就是弯着腰做事情。
师:对不对!(“不对不对!”教室内立刻响起了几声得意的回应声。教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微笑着”望了望几个高举的小手)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我来帮助他,“躬行”在诗中指亲自实践的意思。(生B说完颇为得意的看了生A一眼,生A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发现生A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了)
【碎叶遐想】:高效率怎能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有效教学”的“效”的最根本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效果”,二是“效率”。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只注重“提高效率”,而忽略了、淡化了“效果”。 事实上,高效率不一定有好效果,甚至不一定有效果;而低效率的教学不仅有效果,而且可能有时效果还很不错!
我们看,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为了“教学预设”,为了展示“完美”的教学流程,为了苛求“教学预设”等同于“教学生成”,竟然剥夺了一个孩子犯错的权利,在课堂上并没有对“生A”的“错误资源”进行巧妙引导,让“生A”进行逐步地自行感悟,而是“巧妙”地举着新课程理念的大旗,将“师灌”演变成了“生灌”,这样看似课堂效率提高了,可是这样“效率”的提高对于 “生A”又是否公平呢?这个效率的提高难道不是建立在剥夺“生A”犯错的基础之上吗?我们为何不能放缓我们“前进”的步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享受成功的乐趣?难道“效率”有时一定要牺牲部分同学的隐性“效果”吗?我想未必!
【镜头扫描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那感人的父子之情一定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位同学,你能否找出最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生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 他忽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笔者发现这位学生朗读流利但感情欠缺,可见对文本的感悟还没有到位)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几位伟大的父亲吧!(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自由朗读,耗时大约4分钟)
拓展材料1:朱自清《背影》片段。
拓展材料2:《父亲——我永远的家》片段。
拓展材料3:《路灯下的身影》片段。
师:读了这些片段,你想对天下的父亲说什么?(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耗时大约2分钟)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而我们赞颂父爱的语言又是多么的贫瘠,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我们伟大的父爱吧!(投影出示刚才生1朗读的片段,学生的齐读较第一次有了进步,但是总感觉孩子们的朗读还是没有到位)
【碎叶遐想】:高效率怎能“买椟还珠”?
近几年,有的教师断章取义地理解“少讲精练”,将“有效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课带多篇”的“同质互文解读”模式,认为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带动几篇“同质互文解读”,以为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捷径”,殊不知有时这样的“高效率”却是“买椟还珠”罢了。
再观我国以往的语文教育,在这一年的语文教学中,总是让学生翻来覆去地读几本甚至一本书,虽说很难产生多高的效率,但谁能说没有一点效果呢?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把对第一文本内涵的挖掘淡化掉了,没能好好推敲重点词句,没能组织学生品读交流。虽然他拓展了三个“同质互文”,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的伟大”的感悟,但我们发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并没有产生亲密的接触,心灵的碰撞。这样的“有效教学”是否是了捡芝麻丢了西瓜?是否有“买椟还珠”之嫌呢?
【镜头扫描3】:(第一课时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自学,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在预习中你觉得哪些小节比较难读?
生1:我觉得第二自然段比较难读,因为这一小节有很多生词。
师:好!下面谁愿意挑战一下这一小节。(生读,教师随文纠正)
生2:我觉得第五自然段也比较难读,因为这一小节有很多长句,我想挑战一下……
……
(最后,笔者发现全文只剩下第一段、第六段、第九自然段比较简单的段落学生没有读,课后评课时我询问教师为什么不读,教师回答说:“因为这三个段落比较简单,学生不容易读错,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做到教学重点突出,所以一般一些学生会的内容就不再教了。”)
【碎叶遐想】:高效率,会的真的不用教了吗?
“高效率,会的真的不用教了吗?”课后那位教师的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我们看案例3中,虽然课文的第一段、第六段、第九自然段比较简单,对学生没有多大难度,但是这些小节绝不是“鸡肋”,我们绝对不能“弃之”。因为教学效果分为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不能因为显性效果的不明显便认定那是“无效教学”,往往隐性效果有待观察。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时,隐性和远期的教学效果更值得关注。
我们试想,案例中的这些小节难道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没有“隐性”效果?对孩子们读悟能力难道没有“隐性”效果?可是,我们在注重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也会忽略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吟诵背读、整体感知、直觉领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锐意创新,使有效教学高效率。
(江苏溧阳竹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