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培养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2013-12-29 00:00:00庄家成
成才之路 2013年27期

摘 要:兴趣是学生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创新,创设情境,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并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扩展国际视野;能够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成功最现实、最活跃的动力因素,兴趣的激发程度还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它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考试制度的制约,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上画画、圈圈、点点,然后,把重点内容读读、背背、记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死气沉闷、效率低下。故此,如何改变思想政治教学这一现状就成为政治教师的一大课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应该把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作为一个首要问题进行尝试和探究,调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乐于分析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营造宽松坦然、融洽愉快、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赞许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他们没有压抑感和强制性,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思考质疑,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表达。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他们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而且,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思辨性、挑战性和开放性,要能够让学生一直处于跃跃欲试的问题情境和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如在教学《商品的价值量》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三幅画面。一是沙皇给门捷列夫颁奖的场面,奖杯只是一只铝杯;二是拿破仑宴请宾客时,自己用铝碗而宾客使用银碗;三是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刘翔夺冠高举金杯的情景。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让他们感受价值量的相关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情景,他们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因为各种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品质与个性品质,他们有共性特征,更有个性差异。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他们。《新课标》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我们要利用差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力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乐学、愿学、好学思想政治。我们要改革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认真研究学情教情,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研究教材学材,认真阅读、分析、研究、挖掘教材,科学整合教材内容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等;探究教法学法,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积极构建有效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他们在不同的基础上各有收获,体味成功、感受成功,切实培养他们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让他们各有所得,个性发展。

三、体验生活,帮助验t78GfES01p2cSAFJ7shgrfyIAknqySKL8RiRp7+QHNE=证理论,真正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许多知识都是社会知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力求学生把他们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中感受到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和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这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新课标》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思想政治,并运用它们指导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真正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和兴趣。比如教学《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求学生掌握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哲学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知识,这些理性很强的东西当然需要学生将之与自己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掌握。只有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从理论走进实践,才能够让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社会实践的印证,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科学论断。进而,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们与毛泽东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它们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让国人感受到改革开放到来的喜悦。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也会学得轻松有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他们的政治方向把脉,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盛天华.教育教学论文选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余伦华.思想政治课激趣教学点滴[J].教师教育,2007(7).

(江苏省邳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