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要重视化学教学中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张涛
成才之路 2013年27期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结合化学史、科学家奋斗史、生态污染、化学知识理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道德品质和人文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青少年人格;培养途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强化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其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爱国教育

化学史中的爱国主义内容非常丰富,我国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不胜枚举。我国古代科学家创造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多年,其他如酿酒、冶铁、陶瓷等化工技术,都远超于世界各国之前,它们的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在近代,我国化学家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解放前夕,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为打破西方列强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发展中国的制碱工业,决然放弃在外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落后贫穷的祖国,经过数年的刻苦攻关,终于研制成功了侯氏制碱法这一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为造福人类,他毅然决定将成果向世界公开。这种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学习。解放后,我国化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以及分子结构与天然分子相同的核糖核酸,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走出了第一步;我国化学家研制的新型材料保证了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让学生透过华夏民族科学发展的灿烂历史和历代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把热爱祖国的激情转化为刻苦钻研知识的动力,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人格。

二、结合科学家奋斗史进行道德品德教育

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奋斗史,也是人类实事求是、不畏艰辛的科学态度的验证史。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陆续发现,就是化学家求真求实科学精神的有力证明。可以说盲从轻信和主观空想使人们失掉了许多机会,但化学家们持之以恒地追求终于大功告成。在教学中以具体例子展示化学先驱们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高尚人格。

如在讲到有机物苯的教学中,向学生简介凯库勒在研究苯的分子结构时,几天几夜不休息,有一天在晚上做梦,梦见六条小蛇头尾相接旋转运动,组成了正六边形,受到启发,终于得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凯库勒式。这种灵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凯库勒长期废寝忘食拼搏的必然结果,说明天才和灵感出于勤奋;通过介绍空气、分子、原子、元素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居里夫人研制分离镭的艰辛历程,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九号、十号分别与空间站天宫一号的准确对接和成功返回,都是无数科学家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和与人合作。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沐浴高尚人性的光辉,学会在挫折前屡败屡战,在学习中自觉地砥砺坚强意志,用科学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三、结合化学知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人格培养,纠正唯科学化倾向。教师要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拥有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要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实验中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对于效果不好、操作违规、浪费药品、损坏用具等不良行为,都应责成学生严肃对待,立即纠正,从细微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健康人格。

四、结合生态污染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索取,导致了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加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诱发了气候失调、洪水肆虐、温室效应、地震、海啸、有害垃圾、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保证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化学课教学应注重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在化工生产中采用环保材料,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反应,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吸纳,实现零排放,提高原子利用率,生产出有利于环保和健康的绿色产品。

五、结合化学理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习化学变化概念时,列举碳与氧气的反应由于反应物量的相对多少与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认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来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通过化学平衡随反应量及反应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移动、核电荷数的递增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浓硫酸与稀硫酸由于浓度的不同而引起化学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逐步领会和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充满矛盾、互相联系和影响、不断变化和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地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意志品德和人文素养等教育,有效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使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华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湘潮,2008(7).

[2]丁小龙.化学教学中的人格培养[N].甘肃日报,2008-6-5.

(甘肃省通渭县陇山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