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

2013-12-29 00:00:00徐利萍
成才之路 2013年27期

摘 要:心理健康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许多免费师范生属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针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原因,实施教育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全面发展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属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诸如消极自我、极度孤独等,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免费师范生的健康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搞好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心理发展的

基本特点及心理健康现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入学年龄在15周岁左右,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他们的心智水平与认知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阶段。然而许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社会经验,面对新的环境不适应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根据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与省、市政府签订的有关协议,毕业后确保有编有岗且在读期间免交住宿费、学费等。由于毕业后没有就业压力,在读期间经济压力较小以及进入师范院校后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学生产生内心空虚、迷恋网络世界,缺乏理想、没有追求或者是用谈情说爱来消磨时光,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消极自我、极度孤独等心理问题。

参照教育科学研究对样本的相关要求,我们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从宿迁高等师范学校2011级和2012级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中抽取180名学生作为样本。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状态不良者占42%,其中承受耐挫能力较差者达到61%,人际交往障碍达到30%。从调查结果统计数据来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时代要求、社会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差,心理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认知方面出现不协调现象等,心理健康问题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分析

(1)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首先受到的是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在婴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很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心理问题都突出地表现在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联。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养态度、家庭教养水平、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都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根据统计,这两年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基本上是1996、1997年出生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只有少数学生来自于家庭境况较好的独生子女家庭。选择就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主要是家庭考虑到日后就业的有保障和经济上压力较小等。多数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基本上是服从父母的要求,家庭干预力较强。这些家庭一般都采取严厉的子女教养方式,子女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精神状态,心理压力较大。因此,这部分学生在独立性和自信心方面水平较差,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愿去竞争。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没有面子,自尊心较强,从而导致不愿与人主动交往,自我封闭,情绪低落,有较强的自卑感。少数独生子女家庭学生长期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到了新环境后感受到冷漠、孤独,形成了难于与别人交往的性格。

(2)社会环境的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是省政府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而招生的。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吸引优秀初中应届毕业生就读的良好环境。根据录取时的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超过了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平均成绩高于非免费师范生近140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有着非常好的文化成绩。

但学生入学以后,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松懈表现。一方面原因是就业有保障,同时政府文件规定免费师范生不参加“专转本”升学学习,在五年服务期内,一般不得脱产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是社会上部分人对学前教育存在偏见。有的人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应该去读高中,日后考个好的大学,还有的人认为虽然就业有保障,但毕业后教幼儿园整天和幼儿打交道,“孩子王”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满足于考试、考核合格即行的心理。有的学生把免费师范教育当作一个跳板。有些学生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对自己定位不准确,甚至后悔当初的选择;有些学生情绪消极,产生心理落差,学习、生活消极而颓废。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正处于十、六岁的青春豆蔻年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由于诸多的因素影响,其内心深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如人生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产生理想困惑。另外,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程度高低不同缺陷,有的学生偏激、任性、控制力差、自我中心主义强烈、耐挫承受能力差等。

三、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移情的能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健康学生的前提。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等师范学校师生间关系冷淡,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少,而任课教师多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上课来下课走,很少和学生交流。冷漠的师生关系,严重制约着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爱生。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播下爱的种子,收获的也将是爱。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教师要衷心接纳学生,抱有诚恳的态度,关怀学生的需要和困惑,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支持、信任和鼓励,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他们就会充满能量,就会在与老师的良好交往中发展起健康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自身拥有健康积极的精神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2)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要在校园现实生活中营造健康向上积极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实践证明,文体活动开展越丰富,就越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丰富的课余生活能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快乐成长。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大量事实表明: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可能是由于其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反之亦然。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学科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的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思想工作来转变他们的行为、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我们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紧密结合,注重二者在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紧密结合,注重教育队伍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就业、成才、生活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去科学地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因性施教”,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因性施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人才培养工作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教育工作要适应学生的性别特征,通过针对性别差异的教育,实现男女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性施教”主要是指:首先是要承认性别差异;其次是在要区别对待;最后是应使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的发展。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省级免费生都是男生,市级免费生既有男生也有女生。“因性施教”要求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差异,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施以不同内容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男孩子喜欢运动爱冒险,我们的教育环境就应该迎合这种特点作相应调整,女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喜欢交流,记忆力也好,也应该有相应的标准去加以衡量和鼓励。”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重在防止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发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要为每一位入学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坚持普遍引导与重点关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宣泄、交流和了解心理知识的场所,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高长梅,山川.21世纪学生健康成长全书·修养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年出版社,1998.

[2]许瑛国,张梅玉.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丛书·成长篇[M].北

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叶元辉.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探讨[J].福建师范大

学学报,2000(1).

(江苏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