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班级都会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被称为“潜能生”。“潜能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们最费心思的工作,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总结了几点关于如何转化“潜能生”的策略与方法,以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关心爱护“潜能生”,激发“潜能生”想学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工具学科,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得好与坏,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潜在能力,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压抑,则将影响其成绩的提高与进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相信每一位学生只要努力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平时,教师要关心爱护那些“潜能生”,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对潜能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多多了解,想方设法让潜能生对学习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潜能生表现的机会,多提问“潜能生”,同时耐心回答“潜能生”的提问,以强化他们的成功感。
二、根据心理特点,培养“潜能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诱导
“潜能生”爱学
“潜能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是一个十分可贵的进步。但是若不能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稳定下来,那么一切努力将会前功尽弃。“设问”是小学数学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也会随之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因此,为了防止“潜能生”产生恐惧畏缩的心理,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精心设问,引导“潜能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愿望,消除他们的惰性,增强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多给“潜能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感到通过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样,“潜能生”也会从怕想到欲想、能想、会想,充分调动起他们积极探索新知的动力,及时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变怕学为爱学。
三、根据学习特点,培养“潜能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使“潜能生”能学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潜能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特别是应用题教学,要指导“潜能生”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所有条件,逐步使他们学会分析题意,根据已知条件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使思维水平有所提高。如在新课教学时,我注意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潜能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课堂上,我做到上课语速适当放慢,教学环节也放慢,让“潜能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尽可能使“潜能生”感到易学,同时,我做到想方设法把难的问题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提高。另外,教师要做到以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成为知心朋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师生双向努力,同时,班级里的学习风气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那些暂时成绩不太理想、学习缺乏毅力的学生,教师要在学习上多多关心,在生活上多多帮助。课堂上,多发现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对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让他们鼓起前进的风帆,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四、及时检查反馈,教给“潜能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潜能生”会学
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不是造成大量“潜能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意志、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常常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作为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掌握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寻找最佳解题策略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平时不太注重对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实际使用时稍一变化,便手足无措。作为教师,要让“潜能生”了解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课前预习是一个学习周期的开端,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为听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课堂认真听课是学好功课的关键,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知识是必须记下来再看一遍才能理解和掌握的,这是减少“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课后复习是对知识的消化和再记忆,是学生对听课的有效反馈。作业和动手实践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进一步掌握,如果学生能记下多次做错的题型和相关的知识点,记下经过请教别人才会的题目并能达到举一反三,那么技能也就掌握了。如果“潜能生”能按照这条 “知识链”(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课内后课外)去学习,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就真的会学了。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对“潜能生”更加偏爱,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不训斥、不嘲笑、不鄙视,才能激发“潜能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江苏省淮安市朱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