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强调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情感色彩。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但同时,教师在另一个意义上而言,也是合作者。诚然,在当今社会,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合作”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实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德育养成,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也能学会与人相处,奠定他们成人、成才的基础。
一、不让一个成员紧锁心扉
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一场表演,走个过场就算,而是要真正通过合作并有所收获。每个人都要能从自己做起,表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说出心里话,把整个合作小组的氛围调整好,才能有真正的学习收益。
记得我刚接现在这个班级时,学生们的讨论杂乱无章,都是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引导下,才逐渐掌握了方法,敞开了心扉。如在一次听说训练课上,我要学生4人小组讨论如何建立班级图书角。反馈时我的原意是请举手的每个人只说一条建议,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行口语的训练。可是,当我刚请第一名学生回答时,她一口气就足足说了五六点,听得大家目瞪口呆。望着她,我笑着问道:“怎么这么多?都是你们组讨论出来的吗?”那个小姑娘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点点头。他们俨然已经学会相互付出,敞开心门,给自己小组的讨论增添新的血液,然后把这些都综合起来,让汇报人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意愿,这样的结果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二、不让一个成员沉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能起到重要作用。参加合作学习的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等互动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在这种高效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能进行共同探讨,提出观点,理解理论。并且可以通过辩论、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摆在教师而前的难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聆听和表达。而我们课堂上所进行的合作学习,就是给孩子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样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害羞的小姑娘,她曾经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于是,在布置小组讨论任务时,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走到她们小组旁边,看看她会说些什么。可是,那个女孩只是静静地听着,不说一句话。于是,我就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的机会,反复向学生强调与人交流,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有多么重要。
不会聆听别人,就取不到他人的精华,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极度不尊敬;不会表达,就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有时候,金子也会被砂石埋没。所以,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德育养成,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三、不让一个成员掉队
不让一个成员掉队,不仅是合作学习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种训练和要求。未来社会将不会是单枪匹马创事业的时代,未来社会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所以,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其实也就是为了学生能很快适应这样的形势作准备。
仍然是那个小女孩,因为她的不善于表达,所以在合作小组中并不显眼。于是,在小组汇报成果时,即使她们组表现得不错,也经常被我问倒:“你们每个人都参加讨论了吗?你所说的结论是不是综合了所有人的意见?”这样几次下来,不仅她们组,别的小组也开始在讨论时要求每个人都开口说话,参与讨论。果然,那个女孩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开始羞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看到初有成效后,我开始进行第二步强化工作。我把要求提高,不再是每个成员都只要开口就完了,而是要求组内进行互评,对说不好的同学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努力做到小组里每个人都有进步,每个人都能理解小组合作讨论出的最后结论。
有学生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合作?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和尚,他还可以自己挑水喝;两个和尚,他们虽然不情愿但却还是可以抬水喝;可是三个和尚,却都认为对方有打水的义务,都不愿自己动手,结果到最后却再也没有人打水喝了。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连连说那几个和尚笨。我告诉他们,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甚至今后工作了,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没能学会合作,结果会和那三个和尚没什么两样,可能还会更糟糕。总之,教师有义务和责任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奠定成人、成才的基础。
(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