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成才

2013-12-29 00:00:00张敏
成才之路 2013年27期

当前,部分教师面临着教学成效低下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还在重复以往的老一套,课堂上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也不管学生听进去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手段、方式改进力度不大,影响了历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笔者长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始终在教学的一线,经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总结,找到了一些符合新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成效的途径。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成才。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摆在所有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话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多种刺激,既能更好地演示问题,展现课文,加深理解,一改以往历史课给人的枯燥乏味的旧印象,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趣味性和挑战性同在,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对上历史课充满期待,并能在加深课本内容的直观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成效。如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笔者应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各家学派的创立发展的状况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网络上搜集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以及孟子、荀子等里程碑式人物的介绍以及其在不同思想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让学生将教材与直观印象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又如在教学《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课文讲述和介绍的是上个世纪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几乎是他们祖辈时代发生的事情,没有直观的印象。针对这一状况,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数据、图片、图标以及视频资料,制作成一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让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对我国取得的巨大建设成果以及对建国初政治和外交产生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加深了认识与理解。

二、运用师生互动模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高中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接近于成人,在学习中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希望能够充分被关注,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学中笔者原则上不再直接给予学生知识与答案,而是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浓缩在思考题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互相合作,多番查证,自己摸索,得出结论。如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笔者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通过教学案的形式,设计出一系列连环问题,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决策是什么,我国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意思,十四大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有什么关系,十五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划分小组,分配任务,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会在小组中开展学习,相互之间进行分析研究,共同解决不清楚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小组之间认真了解,有助于从整个面上掌握好教学进度安排,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过程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相应教学要点的适当点拨、精当小结,在学生积极参与、直观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开展课内主题活动,深化思想教育成效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思维比较活跃,对感兴趣的话题喜欢深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与结论,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方向方面的差异性做好灵活应对,并抓住有利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如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学生产生疑问:如果中国香港不回归,是不是在经济方面能够发展更好一点?并且有这样疑问的并非个别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运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了疏导,从香港回归前后的经济发展数据、群众收入水平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香港回归后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倒退,而且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撑下,获得了更为快速的发展,特区政府财政实力、群众收入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播放香港居民对历届特区政府工作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体现港人治港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笔者还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探究,让学生理解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港澳的回归不仅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而且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同样实现了较高的水平,加强了他们对伟大祖国母亲的深深崇敬和热爱,深刻了思想教育成效。

四、进行课外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史为鉴,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感悟到规律和道理,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实现课内外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成效的大大提高。譬如在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为了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重点通过引导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感悟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提高教育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一方面向自己的父辈、祖辈了解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生活,比如人们简朴的衣食住行、普通百姓的微薄收入和单一途径、城市乡村狭窄的马路青砖小平房,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说当今社会的基本状况,自己住的高楼、用的交通工具,看到的满街的霓虹、满眼的摩登……这样,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

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努力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全面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成才。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