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苏州市旺山村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感知与态度,并从不同性别和居住年限角度分析了不同群体的旺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不同感知和态度。
关键词:苏州旺山 旅游影响 居民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244-03
一、引言
旅游地开发建设和游客的进入通常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人,他们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到访游客的态度、对旅游开发行为的态度,进而影响到社区或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因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回归乡野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城市郊区各种农家乐形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吸引了大量城市短途自驾游客前往休闲放松。然而,游客的涌入、旅游业的发展悄然改变了这些乡村目的地的面貌,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原生态乡野氛围丢失等消极影响,当地居民便是这些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本文试图通过对苏州旺山这一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调查研究,帮助当地政府了解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减少旅游者与居民间的冲突,并对目的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
二、调查区域背景和研究方法
1.区域背景。旺山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8公里的尧峰山脚下,交通便捷,环城高速公路和市区公交车均可直达。景区总面积6.1平方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是一处山林植被、农业生态、田园村落、历史古迹保存良好的乡村旅游地。2005年旺山村生态化建设的改造正式启动,建设资金由苏州市吴中开发区财政承担,包括区域内拆迁、道路建设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已形成八大景点,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8年旺山景区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总收入1.5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2010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总收入3.4亿元。周末两日平均可接待3000名游客。
旺山景区拥有8个自然村落,居民540户,2265人。其中30户住在核心景区钱家坞内,主要经营农家乐,其他村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一部分供给当地农家乐)、经营休闲活动,或在景区内就业,如种植茶叶、水果,也有部分居民外出打工等。40至45岁以上的居民基本上都在当地就业。自旺山旅游开发之后,旺山村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在当地常住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旺山现有农家乐饭店约50多家,每年能给出租房屋的当地居民带来3至5万元的租金收入,并为当地7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2.调查方法。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旅游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团队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旺山村采取街道拦截和入户(居民家中与景区店铺)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日间居民大多在从事经营活动、田间劳作或外出打工,给问卷发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实际发放110份问卷,基本上在调查人员的解释、指导下完成问卷填写,同时进行访谈,以弥补样本数量的不足,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达90.9%。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人口统计基本信息、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内容。旅游影响一级指标为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三项。其中,经济影响分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个人收入、吸引更多的人到本地工作等二级指标;环境影响分为加快城郊建设、改善了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增强了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快环境建设提高对外形象、破坏宁静的生活氛围等二级指标;社会文化影响分为普通话得到推广方言使用人数减少、居民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增加了当地人的自豪感等二级指标。本次测定居民感知态度的调查问卷采取了5分赋值法,即5=非常赞同,4=比较赞同,3=中立,2=比较反对,1=非常反对。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出生地、居住时间等,详见表1。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5~40岁,占总数的46.0%,60岁以上所占比例不高,仅占6.0%;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被调查的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水平占样本总数的近一半,为48.0%;在职业方面,从事与当地旅游发展相关行业的人数占53.0%,其中15.0%的居民在农家乐打工,各有10.0%的居民自己经营农家乐或出租房屋,9.0%的居民种植蔬果供给当地农家乐,仅有6.0%的人参与当地休闲项目的投资,3%的居民经营客栈,还有47.0%的居民未从事与当地旅游业有关的行业;从收入结构看,被调查者的家庭月收入适中,主要集中在月收入1001~4000元,占总数的67.0%,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仅占11.0%,说明当地高收入家庭相对较少。59%的被调查者是当地居民,41%来自外地;从居住年限来看,42%的被调查者在旺山居住不满10年,占样本比重最大,从旺山旅游开发的时间来看,这部分居民应该是在当地旅游业有了初步开发之后移居到旺山的外来户。
2.旺山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2表明,苏州旺山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均值均大于3,说明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大于负面影响感知。70.0%以上的居民同意旺山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个人收入”、“吸引更多的人到本地工作”,感知均值大于4。60.0%以上的居民赞同旅游发展“加快城郊建设”、“改善了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增强了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快环境建设,提高对外形象”、“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其感知均值均达到3.8以上。而旺山当地居民对于旅游负面影响的感知均值也在3以上,28.0%的调查者不赞同旺山的发展“破坏了宁静的生活氛围”,29.0%的居民反对“普通话得到推广,方言使用人数减少”这一影响。
由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还有部分居民对旺山旅游的影响感知持有中立态度,如15.0%的居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持有中立态度;20.0%的居民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个人收入”的感知不太强烈;27.0%的居民对“改善了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普通话得到推广方言使用人数减少”持中立态度;24.0%和26.0%的居民对“增加了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破坏了宁静的生活氛围”持有中立态度。
3.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下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分析
(1)不同性别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相关分析。由表3分析可得,男性居民对于旺山的正面影响感知明显强于女性居民,男性居民对于旺山的发展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37.0%的男性居民赞成发展旺山乡村旅游,女性居民的赞成率只有24.0%;40.0%的男性居民对旺山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持有赞同态度,而女性只有23.0%,而且女性的反对率为8.0%,明显高于男性1.0%的反对率。还有部分居民对于旺山近年和未来的发展态度不很明确,33.0%的男性居民和24.0%的女性持有中立态度。
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居民对于旺山乡村旅游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男性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皆大于女性居民的旅游正面影响感知。
首先,在经济影响方面,男性居民对旺山旅游产生的积极经济影响非常赞同的比例在20.0%以上,而女性居民非常赞同的比例在10.0%左右;持有比较赞同态度的男女居民所占比例都在20.0%以上;仅有2.0%的男性居民与1.0%的女性居民反对旺山旅游“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个人收入”,各有1.0%的男性和女性不赞同“吸引更多的人到本地工作”这一经济影响。综上所述,旺山当地居民对于旺山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正面感知强烈,中立态度较明显,负面影响感知不强,因而持有反对态度的居民较少。
其次,在环境影响方面,20.0%以上的男性居民都非常赞同旺山乡村旅游带来各种积极的环境影响,而女性居民对正面环境影响的非常赞同率则皆小于10.0%。其中,在“加快城郊建设”影响方面,比较赞成的男女居民均占20.0%以上,比较反对和非常反对者比例也接近。在“改善了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一项,21%的女性居民与17%的男性居民比较赞同旺山乡村旅游,反对率接近。在“增强了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上,19.0%的男性居民非常赞同,而女性居民非常赞成者仅占4.0%,持有其他态度的比例接近。对于发展旺山旅游“破坏宁静的生活氛围”,男女的赞同率相同,但反对率有所差异,有17.0%的男性居民反对这一说法,而反对的女性则占11.0%。还有部分居民对于旺山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态度还不够明确,10.0%至20%的居民对于旺山发展产生的环境影响持有中立态度,男性和女性所占比重接近。
再次,在社会文化影响方面,20.0%的男性居民非常赞同旺山旅游发展造成“普通话得到推广方言使用人数减少”,女性居民非常赞同者只有2.0%;22.0%的男性居民非常赞同发展旺山“增加了当地人的自豪感”,而女性则是9.0%。并且女性居民对旺山文化影响的负面影响感知比男性居民的感知态度略为强烈。在“普通话得到推广方言使用人数减少”这一影响,5.0%的女性居民非常反对,男性居民反对者仅有1.0%;14.0%的女性居民比较反对,9.0%的男性居民比较反对;在“增强了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方面,有2.0%的女性非常反对,而没有男性持有反对意见。当然,仍有多数居民对于旺山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是持有中立态度。相对来说,女性持中立态度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表3和表4数据说明,尽管总体上旺山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以正面感知居多,但不同性别居民的影响感知与态度不完全一样,特别是男性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女性居民的正面影响感知为多,因而支持态度更为鲜明和强烈,而女性居民相对来说对旅游发展的观点更为保守。
(2)居住年限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相关分析。由表5可知,82.0%的居民赞成发展旺山旅游,15%的居民持中立态度,只有3%的居民反对发展旅游。其中,居住时间在10年之内的居民赞成发展旺山旅游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5.0%,如前分析,这部分居民应该是在旺山旅游发展之后移居至此地参与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其次是居住时间在11~35年之间的居民,赞成率为30%,而居住时间在35年以上的居民赞成率较低,不同居住年限、持有反对和中立态度的居民比例接近。认为“旺山旅游发展总体较好”的感知方面,有61%的居民赞成,11%的居民反对,28%的居民中立。其中,居住时间在10年之内的居民中有28.0%的人认为旺山旅游业发展总体较好,居住时间在11~35年之间的居民,赞成这一观点的人占21%,而居住时间在35年以上的居民赞成这一观点的人只有12%。认为旺山旅游发展前景较好这一观点上,居住时间在10年以上而居住时间在35年以内的居民对旺山旅游发展的总体评价及态度赞成率分别为49%和50%,居住时间在10年及以下的居民和11~35年的居民赞成此观点的人数比例相同,均为25%,居住时间在35年以上的居民有13%的人赞成,反对旺山旅游发展前景较好的人中,居住时间在10年之内的居民所占比重最多,为15.0%。
总体上看,居民对旺山旅游发展持支持态度,并看好旺山旅游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而在旺山的居住时间越长,对发展旅游的支持度越低,明显表现在居住时间超过35年的老人,对旺山怀有乡土情结,都不愿离开家园,不愿意或难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旅游业的参与度较低。
四、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对于苏州旺山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当地居民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感知,部分居民对于旺山发展影响感知态度不明确。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居民对于旺山旅游发展的正面影响感知明显强于女性居民,男性居民对于旺山的发展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这与男性和女性对旅游业参与度的不同有关。从居住时间来看,不同居住年限的居民对旺山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和赞成率不同,居住时间短的居民对旺山旅游发展较为赞成,评价较高,对未来前景较为看好,而居住年限长的年长者则不太愿意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率较低。
(本课题是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苏州城郊‘农家乐’发展实证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欣然.国内外旅游影响和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综述[J].技术与市场,2009(16)
2.戴美琪.农村居民对农业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差异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
3.张静.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以广西昭平镇横江屯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4.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2010(12)
5.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郭伟.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作者简介:吴新宇,项目指导教师,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封研婷,陆栋梁,项目主持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旅游系学生 江苏苏州 215325)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