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12-29 00:00:00杨春燕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兼顾旅游者利益和乡村居民利益为出发点,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文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文章在分析云南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经济作用和影响及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云南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239-0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控制在当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的、能够促进乡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型旅游发展,它不但要确保不同乡村地域及其乡村居民公平地得到旅游收入,也要确保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会损害后代的生态和经济利益。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乡村居民获得旅游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睡,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近几十年来,云南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旅助农”战略,使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各个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1.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为乡村旅游。乡村是与城镇相对的概念,属于土地利用的一种类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经合组织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特点所在。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比较认同的定义还有:以农民(村民)为经营主体,以村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乡村家庭经营活动,如农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1}。

2.生态旅游。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至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991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态旅游是在一定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3.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即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建设。乡村旅游不一定是低碳旅游,但却是实现低碳旅游的一种有效形式,如果在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中都注重低碳,则乡村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低碳旅游。

4.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在内涵上也有交叉重合之处,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3}。农业旅游是广义上的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即乡村旅游产品包含农业旅游产品。从性质和规模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不是相同的概念。前者属于一个较大区域范围的旅游,后者是较小区域的旅游,农业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产品的一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理论。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我国农村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对指导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既是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层含义。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同时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发展与消费。

2.旅游可持续发展。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大会”,从而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确规定了旅游规划须采取的具体行动{1}。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维持文化和生态完整性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的需求,它既能为当地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其主要目标是维持当地居民、社区、旅游者和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为了实现这种目标,经营者应该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充分认识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旅游承载量管理手段缩小旅游的负面影响,尊重社区环境和文化的地方特色。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农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和民俗文化等是云南乡村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多种功能的实现,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云南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又为云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强调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实现。要让新农村建设目标覆盖到乡村旅游。“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也是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云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资生活的同时,会产生体验乡村生活的愿望。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普及,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为都市人寻求安宁生活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人们认识和亲近大自然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法。

1.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云南省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依托客源市场的“农家乐”发展模式,主要是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的村镇,利用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等条件,引导农户按照管理规范开展旅游食宿接待服务。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很受农民欢迎。

景区带动型发展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以农村、农园为主要特色,自然性、科技以民俗民族文化或景观资源为依托,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旅游景区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旅游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条长。一般大型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如丽江的石鼓镇、黄山镇,石林县的五棵树村、宁蒗县泸沽湖的落水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罗平县多依河景区的周边乡村均属这种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的乡村组织型发展模式,是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由政府主导,按市场化运作,用多种投资形式,依照政府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和服务,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昆明市团结乡、瑞丽市大等喊村的“傣乡风情游”,昆明市福保文化村等。

公司+农户型发展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5}。如丽江市引进昆明鼎业集团对束河古镇进行保护、开发和经营;腾冲县引进柏联集团对和顺镇进行整体保护、改造和经营;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投资对五个傣族村寨进行整体开发、包装和经营等。

综合开发型发展模式,是针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5}。元阳县以壮观的梯田风光特色为内容,融合当地乡村民族风情,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乡村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县以宁静的森林、洁净的湖泊、辽阔的牧场、独特的藏族风情为特色,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当地村民投入旅游开发和接待服务,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香格里拉”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2.乡村旅游生态压力大。云南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林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部分居民的生态意识薄弱,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行为也缺乏规范,在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食品袋等垃圾、对文物乱涂乱写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旅游者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使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减少,游客和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等造成了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原本清新自然的空气与绿色环境被污染,云南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负载过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入,生活垃圾、污水和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威胁很大,导致在很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出现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品牌特征淡化等现象。

3.乡村旅游业生产要素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在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区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而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城市,他们对住宿、餐饮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故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6}。乡村旅游业开发资金短缺是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制约因素。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初期的投资大、产出少,到了中后期才能增加收益率。云南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大部分处于初始阶段和起步阶段,政府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有限,村民分散经营的经济效益低、积累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云南乡村旅游有待于提高的问题之一。乡村旅游经营以村民为主体是对的,但当地农民需要了解相关的管理知识、旅游市场营销的知识,以及宣传乡村文化的技能。由于粗放经营状态形成的“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不利于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经济作用

乡村旅游的经济作用来自于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从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带来投入产出的乘数效应和就业的乘数效应,也会形成一个增长极而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这实际上就是乡村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的问题。乡村旅游活动如果不依据环境承载力的约束而加以控制,其对生态和社会文化的消极作用和影响就会显现出来。所以乡村旅游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

1.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田园、道路、村落及周边环境需要美化,农舍田园布局要求合理,景观需要错落有致的乡村意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也需要能源和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使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促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发展和互动依托的关系。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向乡村地区集聚,有利于乡村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涌入农村,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从而帮助广大农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逐渐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使乡村旅游点形成了“门内文明化、门外山水化”的新面貌{6}。

五、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对策

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采取“生态友好、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和对外开放”等策略,克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云南乡村旅游总体上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1.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是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友好型旅游。旅游业需要降低环境污染,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能产生垃圾,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环境。当前云南农村的能源仍以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不可再生资源为主,可再生的循环利用型的能源形式极为有限。云南乡村旅游规划应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突出各地乡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

2.发展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要求乡村社区的成员有机会尽可能地按照支出的资本和劳务,公平获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有获利能力的村民直接进入旅游产业、获得经营收入,获利能力较弱的社区村民可通过接受雇佣、提供劳务、村民入股分红等渠道间接分享旅游收入。村民经过民主协商,通过村集体或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的代理而进入乡村旅游市场,是保证社区参lfaQh/ExX4geuyaJdawJpNCht4ZQ1c5PbZJk0Ll7w9U=与型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发展扶贫型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贫困落后地区特别在云南的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资源,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增加就业、加强交往、沟通信息、传播技术等方式促使贫困地区居民的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使得落后乡村地区的发展能力迅速增强。旅游扶贫还可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扶贫型乡村旅游,是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重要途径,旅游脱贫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表现,也是乡村旅游业产生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注释:

{1}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5):8-14

{3}中国国家旅游局.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5):9

{6}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5:138-141

(作者单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