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计算机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应用的局限及应对措施

2013-12-29 00:00:00吕静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审计署“金审工程”的启动,运用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但是,基层审计机关要开展计算机审计,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计算机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应用的局限,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基层审计机关 应用局限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87-02

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称的概念。传统的手工审计是指在手工操作下对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计算机审计则是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及其在审计中的应用以及数据处理电算化的发展而出现的。计算机审计与传统的手工审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审计的目的与职能并没有改变。计算机审计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处理电算化发展的结果,它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正是在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的经济业务,收集审计证据的。而审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收集、鉴定和综合运用审计证据的过程。在手工数据处理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例如,大量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等形成一条明显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顺查或者逆查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查找线索。但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中,传统的凭证、账簿没有了,文字记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存有数据处理资料的磁盘、光盘等,这些存储介质上的信息只有通过机器读取,不再为肉眼识别。传统的审计方法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中有的已不适用。审计线索的改变促进审计方式向电算化转变。

二是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影响。在手工数据处理条件下,审计人员可根据情况采用审阅、核对、分析、调查、盘点等手工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审查。在数据处理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证据都存储在肉眼不可见的存储介质上,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取证,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的目的。

一、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目的及作用

李金华同志指出:“计算机审计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这是中国审计的出路所在。要加强计算机的开发运用。这条路子如果不走出来,审计是没有出路的。”“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只有靠计算机才能真正做到。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不光是投入问题,更是思想认识和培训问题。计算机审计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和普及,改进审计技术,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计算机审计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计算机审计可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审计事业的发展。

1.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1)计算机审计可以保护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通过计算机可以揭露问题,为被审单位提出安全方面的建议,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2)计算机审计可以保证电算化环境中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会计的命脉是数据的真实性。会计电算化后,由于数据存贮介质的改变,使数据有了被篡改、不准确的可能,而计算机审计要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环境方面提供的数据是否正确、公正、全面进行审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利用计算机输入非法数据篡改会计数据或破坏磁介质中的会计数据等舞弊犯罪行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环境中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3)计算机审计可以促进会计电算化环境中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计算机审计要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中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出内部管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促使被审单位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中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2.完善审计事业发展。计算机审计的发展给审计科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审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载体的重大变革上,还表现在审计方法审计理论的发展上。(1)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发展和完善了审计方法与技术体系。审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使得审计资料的审查与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能进行复杂运算等优势,采用或选择一些手工审计条件下很难或无法完成的方法与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例如,手工审计中统计抽样审计方法,由于需要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在手工审计条件下很难使用。审计电算化以后,通过编制抽样审计软件,输入需要的可靠性程度、样本量等原始数据,即可由审计软件给出审计结果。(2)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与范围。手工条件下由于审计方法与技术的限制,对手工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为主。审计电算化以后,可利用计算机的特长,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成本费用的事中复核、审查成本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及时提出降低成本费用的审计意见;可建立一个以会计学、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为手段的智能审计电算化网络系统,辅助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3)推动了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进程。审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要求对手工信息系统的审计必须规范化。这是因为,计算机只能按人们给它编定的程序和指令执行各种审计处理,如果审计工作本身不规范,则每次审计或对每个单位审计步骤,内容和方法都不相同,要利用计算机有效高效地进行审计是非常困难的。另外,计算机审计程序的编写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审计工作不规范,每次审计都要编写一套程序,那么审计电算化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开展审计电算化,必将推动我国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进程。(4)增强了审计信息的反馈能力。在手工审计条件下,审计信息在反馈、整理的灵敏度、准确度、相关性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足,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对促进审计信息的及时、准确利用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计算机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应用的局限性

笔者根据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经历,结合其他基层审计人员的观点,认为在基层审计机关要熟练的开展计算机审计项目,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审计领域的作用,还存在一些内部局限。

1.内部局限。(1)基层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整体有限。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不仅要有较强的会计审计业务能力,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然而,基层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审计专业,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较匮乏,平时审计过程中能够用到的大多是word、excel等较简单的软件。近几年,随着金审工程的推进,各地也逐步开展了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培训,但是也仅限于较基础的操作,真正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审计人员较少。(2)审计人员审计观念转型困难。由于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时间较短,加之外部审计环境的制约,大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上,面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要求,思想认识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在实施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导致计算机审计事业发展裹足不前。(3)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技术欠缺。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虽然两者的审计目标是相同的,但是在发掘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审计对象日益复杂,信息化发展日益加快的形势下,手工审计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审计需求。目前,基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时,仍是从手工审计的角度来收集证据,使用最多的是汇总数据,筛选需要的数据等,在很大程度上把金审软件当成了功能更强一些的“计算器”,还不善于以计算机审计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比对数据,查找可能存在问题的线索,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4)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培训学习机会少。如果想要顺利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基层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目前,地方审计机关主要是通过省厅或者审计署举办的计算机中级培训班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然而,要实现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得到系统完整的培训是不太可能的,多数地方审计机关最多一年能派一至二人参加一次培训,学习机会少。

2.外部局限。(1)地方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低。计算机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使用计算机管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目前,地方被审计单位除财政、税务、金融及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仍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及一些小型国企仍采用手工记账方式核算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另外,还有一部分单位实行电子帐与手工帐并行,仍以手工帐为主。被审计单位整体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给计算机审计的推行带来了困难。(2)被审计单位IT部门人员计算机水平较差。一些被审计单位的应用软件是通过外包方式向软件公司定制的,平时软件的维护也由软件公司负责,被审计单位的IT部门人员只是简单负责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在被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IT部门人员不了解应用软件的情况,加上软件公司的不配合,给审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应对措施

1.转变审计观念,广大基层审计人员应认识到计算机审计是中国审计的出路,是一场持久战,要从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摒弃旧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畏难和抵触情绪,老少互帮,强弱结合,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不断加强和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

2.加强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技术。基层审计机关要尽量争取参加省厅和审计署培训的机会,接受系统完整的培训,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实现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突破。

3.通过计算机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促进其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同时完善审计事业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起到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城,黄作明.信息系统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桂英,来明敏,何志方,王琼.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黄岩审计局网站.2008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审计局 安徽淮北 235000)

(责编: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