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规模均建设了新校区,但扩张办学的资金还是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从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应运而生。文章就财务风险的成因、特点及防范管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形成的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负债扩张 财务风险 银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44-03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扩招后使得原“精英化”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但由于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增加的经费是远抵不上高职教育扩张规模所需的费用,因此利用举债方式进行规模扩张成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唯一选择。随着目前国内许多高职教育基地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这种大规模负债办学,快速扩张的模式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日益显现出来,如何衡量和规避办学规模扩张后所带来的风险,成了院校、社会、甚至政府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后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办学规模扩张而向金融机构贷款,其风险就在信用关系中产生并存在于借贷行为全过程。高校贷款的风险主要由资不抵债的规模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构成。如今在实际的借款行为中,许多银行与高校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由于学校是政府公办,其贷款终究是由政府“埋单”,因此“能贷则贷,尽量多贷”的思潮盛行,很容易导致高校贷款规模远远超过学校偿还能力。如何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校的最高贷款额度,银行及高校本身都没有标准和计算依据,故采用信誉担保成了通行的做法。从而,高校贷款的总额超过偿贷能力后,必然使学校的财务压力增大,用于学校事业支出的经费受到严重影响,并严重危及学校办学质量,这就是产生了严重的规模风险的原因。高校贷款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高校贷款的期限一般很长,利率风险是长期存在的。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对贷款资金管理失控造成的贷款资金流失的风险。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贷款风险产生主要还是由于规模扩张而产生的负债性风险。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1.高职院校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或学院及二年或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三个梯次的高等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特征主要以培育技能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践型、职业技能型、实用操作型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一般是职业技术型的高等专科教育。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以原来传统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普通中专学校等独立或合并而来。除极少数重点高职院校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规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经费等上均比不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2.财务风险特征。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除具备一般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累积性等共性特征外,主要还有以下特征:(1)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比普通高校更大。高职生的培育方向是面向市场的职业技能型,它的成本比普通高校的还要高。然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经费非常有限,目前的情况是两个高职生的投入还不如一个普通高校生。据调查,某高职院校一个学生年平均培养成本是7643元,但每个学生每年上交的学费仅为5000元。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一般占到60%,学生学费及企业资助各占约20%。但我国鉴于政府教育经费的短缺,政府投入比例较小,企业资助更是几乎为零,全靠收取学生的学费。以某学院为例,政府投入仅占18%,学生学费占81.2%,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办学的困难,故学校每年都向银行借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而且随着其新校区的建设扩张,向银行借款的规模相当宏大,形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高职院校要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还是学生的学杂费用,但政府又控制着学杂费的标准,不能自己定得太高。另外,高职院校的贷款信用、担保政策及借贷年限、贴息比例等都是由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来确定,这些政策一旦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2)高职院校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主要产生的是社会效益。高职院校的资金流转环节与企业类似,但目的不同。企业的资金流转是为了获取利润,但高校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它没有社会生产职能,主要是从事非盈利性的业务活动。高职教育的投入更多地是为了地方的经济服务,获得的主要是社会效益,而并非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与风险有关的效益也不可能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计算,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同来反映。故高职院校的“产品”是不能直接出售而获得收益,这种投资并且是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的过程,其最终产生的是社会效益。这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其偿债能力不能以盈利能力来评估,而只能以支付能力进行近似评价,这样造成了评价的困难。(3)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复杂性。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办社会的现象,有工厂、幼儿园、中小学、餐馆、医院等,因此各种行业的会计皆有,而每个行业的会计又各有特点,对其相应的财务管理又各有其独特要求,故这样必然导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复杂性。虽然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受原有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会计核算对高等教育的事业活动只进行“收—支—余”的核算模式,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高职院校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支出,也阻碍了成本核算的实施及不能完全反映形成的事实负债,这又容易掩盖财务支付的危机,使财务风险具有了较大的复杂性。
三、高职院校规模投资扩张引发的问题
1.高校规模投资扩张拉动了巨额社会资金。20世纪末,国内高校的扩招高潮一浪胜过一浪,举债兴教成为了高校的时尚,据国家统计,1999年—2004年之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倍,而在1993年—1998年的六年间累积只增长了34.4%。显然原有的教学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教学软、硬件的要求,于是高校轰轰烈烈的扩张运动便应运而生,各地的“大学城”这个新名词也从此产生。与“大学城”一起壮大的是招生规模和银行贷款。在个人问题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没有降低,为了子女上大学,可谓不惜投入万金。同时,国内众多投资者也看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银行为高校提供金融服务、信贷支持,企业投资兴建大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国家也通过发行国债等形式增加对高校的投入。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座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占地7.3平方公里,投资达到50亿元;广州大学城占地超过43平方公里,投资达120亿;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投资50亿……据统计,1998年到2001年间,三年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过去50年的总和,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200多亿元。
2.高校日常运行难免消耗部分银行贷款。严格来说,银行贷款只能用于项目投资。但我国高校运行资金和贷款资金基本是在一个账户中运行,因此,资金用途界限如果不能十分严格而准确地划分和核算,就会将项目的借贷资金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行消耗。如果项目投资在严格地按预算进行,贷款项目的基建资金仍有拖欠,但学校账户上又没有相应存款盈余,或高校从贷款年度起,贷款投资形成的资产小于贷款金额,则可以肯定贷款资金被运行费用消耗了。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因为高校的贷款如果用于人员经费的开支,这将导致贷款产出用于还贷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贷款支持的人员经费具有刚性特征,将进一步迫使贷款不断增加,其结果是高校财务呈现恶性循环。
3.还贷压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目前高职院校贷款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长期性质,虽然是得到了一定的低息优惠,但贷款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学校贷款主要通过信誉贷款和质押贷款二种方式,现阶段质押贷款所占比重较大,质押学校收费基本账户,如果一旦还不上贷款,收费账户就直接被扣了,学校的经营就陷入困境中。另外,还贷压力还危及教学质量,影响到学校教师的积极性。现在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学生多、教师少的状况,教师超工作量是常见的,由于学校的经费很大一部份要用来偿还银行本息,致使教学经费出现不足,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积极性。随着金融监管的规范和银行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已关注贷款的风险程度,收紧贷款的趋势是信贷业逐渐走向理性的标志。
四、高职院校负债规模扩张财务风险的防范
1.高职院校的防范措施。(1)加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学校贷款的责任主体。校(院)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人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确立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直接反映出高校与政府之间法律关系的变革,体现了高校要求自主办学的愿望与需要。高等院校实行法人治理,就是将高等教育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其法人治理结构,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制度基础上,为实现高校的教育目的,针对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结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等所进行的制度安排以及对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关系进行处理的机制安排。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校长职业化是一种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校长最好是专业的管理者兼学术专家,但是现实中具备这样全面素质的人才并不多。因此校长首先应该是个管理专家,应该有办院校的先进理念和相关管理能力,同时学校的领导层应是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团队,能够识别和培养本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科学管理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决策层与操作层没有很好的分离是导致高校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领导班子既是决策层、又是操作层的特征,许多决策都是校长或几个校领导说了算,缺乏约束和监督的体制。而国外,高校一般设置董事会或理事会,董事会成员一般由社会代表,举办者(政府代表),教师和学生代表、管理层等利益各方所组成,实施重大决策的职能。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一般都是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院)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偿还贷款负有主要法律责任。校(院)长要本着对国家和事业负责的态度,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决策程序,合理使用和安排偿还贷款。首先,要建立贷款资金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加强监管;其次,应完善领导的离职审计,校级领导干部无论是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样才能使高校领导在职在任期间从科学性、规避风险的角度去决策贷款;最后,高校应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高校贷款出现的重大问题,不论决策领导是否在位,均应在经济上和行政上予以调查和追究。(2)加强风险意识、合理管控扩张规模。高职院校负债扩张可以使学校得到看得见的“巨大”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看高职院校扩张幅度与资金筹集力度是否协调,因此合理确定学校扩张的度是首当其冲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学校资金规模大小来确定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首先,要从总体上优化学校的资金质量和结构,正确决策负债资金在学校的整个资金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举债要慎重考虑,要充分认识到资金的回收和偿债能力,如果学校实力强,投资规模大而筹资过少,可能就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与此相反,如果高职院校本身弱、整体资金及投资规模小而举债过多,学校又不能合理充分地运用和支配这些资金,就会影响学校发展及加大债务负担,引起财务风险。一般后者的情况比较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急于求成地盲目进行举债借款,加上银行的信贷管理欠佳,势必会使高职院校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又走上“贷新还旧”的恶性循环之中,一旦这条资金链断裂,必然造成学校巨大的危机。故各高职院校应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按照现有的基础条件,来合理优化配置学校资源,掌握控制好学校扩张发展的度,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道。(3)强化内部管理、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进行多元化融资。将高职院校的筹资、融资和资本运作等全面纳入财务管理之中,拓展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职能、且走一条专业化管理的道路。目前经济管理专家在高职院校的高级管理层中担任职务的并不多,某些设有总会计师的院校,其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相当有限,在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培养或引进财会类的高级管理人才进到学校决策层,重点负责学校的筹资、融资及资本运营等工作,运用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有利于学校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筹资、融资、资本运营是高职院校主动进入市场、为自己争取生存及发展空间的行为,需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中长期、短期目标,对学校的财务管理上应具备较高要求,要能有财务预测功能、财务决策功能、财务控制功能及财务监督功能等。因此,学校的财务管理种类增多,需增设投资、筹资、甚至审计等专业人员从事相关专业管理,明确职责并强化经济责任制。对贷款投资项目要实行论证公开、立项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检查,使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财务风险与风险控制的责任。
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对新建项目要经过专家组的充分论证,谨慎选择,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重点应包括贷款总额、贷款用途,用款计划,借贷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要对贷款的必要性、合理性、安全性、效益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估,衡量风险程度,对负债进行周密安排合理搭配,加强对负债的合理化控制。
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的融资。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应在教学与科研上,服务于高校的各项后勤事务如学生公寓、食堂,以及相关其它服务设施等应社会化运营;可以采用BOT或TOT形式进行社会融资或校企合作等形式,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实力优势互补,如大学城的建设,由政府出政策、出土地,高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风险与利益共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设施等资源,在满足师生需求的条件下,将暂时闲置的服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增加学校收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必定要特别兼顾科研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重点。据国外的经验得到,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它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以使高职院校获得相当的发展资金。产学研结合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或是与企业合作,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为学校筹集资金,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校办企业或合作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培训的基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促使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使高职院校科研产业成为办学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努力拓宽办学渠道。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教育与培训并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进行多形式的教育办学。高职院校应加强自己的特色教育,申请相关的技能资质培训资格、为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提供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根据需要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社会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班、特殊技能培训班,以及各种考试助考班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办学,既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更能产生经济效益,为高职院校注入新鲜的“造血”功能。
适当地建立高职院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高校作为自主办学主体对投资人承担受托责任,有责任将其接受委托的资金的使用情况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财务信息提供,远不能满足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因此,要按照高职院校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重新设计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重点对筹融资、偿债能力、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等向相关利益者及社会进行披露,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银行的防范措施。(1)加强严格的信用评审制。银行视高校为优质客户,对高校的贷款往往监管不严。银行一般认为对高校贷款没有什么风险,便容易放松对贷款的监管,缺乏对贷款项目效益的论证和规模的控制,更缺乏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致使高校贷款规模的过度。
在高校与银行的博弈分析中,高校向银行贷款完全是信用贷款,是因为高校的信誉和值得信赖的学校品牌。高校即使在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银行都可通过诉讼,要求高校破产还债。理论上在整个博弈过程中,银行是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风险几乎为零。但是现实中,这一条件基本不能实现。因为,事实上高校是不允许破产的,银行盲目地向高校放贷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贷款不能归还,将形成“呆坏账”。因此,银行必须要放弃高校贷款无风险的误解,对高校贷款进行严格的信用评审,按照国际通行的“6C”原则(即品质、能力、现金、抵押、环境、控制6个方面)对高校进行相关信用分析。银行要按照市场规律,掌握风险界限,预防信贷资金沉淀,防止出现不良资产,同时应处理好投资与风险关系,既支持高校发展又防范信贷资金的风险,将银行与高校的关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加强和完善贷后的监管。银行对高职院校的贷款要做好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借款的信用评级进行复评,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质量加以评价,并据此提取专项准备金,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当出现不良贷款时,要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转让和重组贷款,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建议政府采取的防范措施。(1)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教育GDP,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向当地院校下达硬指标,把高校建设列为地方经济重要增长点,不惜贷巨资开发规模宏大的高校园区或大学城,奢望借此来拉动当地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等综合发展。地方政府的拔苗助长式的操作,助长了高校不顾自身情况“大跃进”式的贷款之风。大学的超常规扩张,许多都是管理和教学质量并未得到同步提高,反而债务问题却日益显现。故政府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经验,明确战略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地进行战略定位,制定并扎实地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赢取竞争优势,步入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又好又快地发展的轨道。(2)需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偏低。我国历史上的最高点是2011年的3.83%,2012年突破了4%。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目前,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还是以财政拨款为主,我国目前的投入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向银行贷款缺乏政策依据,有了贷款压力后,学校必然是以投资经营以求获利赚钱,提高学生学费标准、追求学校规模,同时压缩学生培养开支等手段来进行还款,这必然导致了高校的投资经营风险和办学理念的严重扭曲。故要解决高职院校贷款的问题政府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
另外,国家应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学校盘活自己的资源、资产,让空置的土地、校舍及相关服务设施发挥市场效益,缓解学校资金困难。提倡社会募捐制度进行办学,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解决经费紧张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最后,国家应尝试发行教育债券或教育彩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
五、结语
高职院校大规模举债办学、快速扩张的模式容易引起相应的财务风险,如何做到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本文着力的方向。本文从高职院校本身、银行及政府(国家)的角度,来探讨如何防范高职院校负债扩张的财务风险,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借此希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林,纪莉莉.地方高校扩张财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士和.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及财务风险研究.[J]会计实务,2009(14):30~31
3.何秀贤.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管理研究,2011(1):10~11
4.姚健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20~23
5.周宇霞.论高职院校融资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4):84~85
6.白冰.高校成本核算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87~88
7.阮衍、余道红.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9~20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昆明 650033)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