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公民教育要从大学生公民教育进课堂;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平台等方面重新构建,使其成为具备良好公民道德素质的优秀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教育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0-02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校着力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力度,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培育对自我、家庭、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负责任的合格大学生公民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教育是21世纪的大学生成功开创有意义人生不可缺少的保障。”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好公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大学生公民素质。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民教育提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自身公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的高低。只有具备良好的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2.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不断协调矛盾的动态过程,构建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主体的宽容品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平。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道德主体意识、协作精神、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通过提升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道德基础,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
3.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稳定的关键时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与否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一切为了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前提,尊重他们个体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更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地。”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价值观是大学基地的重要任务,在大学期间的大学生们正处在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塑造有意义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高校德育系统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谓处于两难境地,教师上课难,学生听课难。无法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在教育途径方面,学校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育方法上,灌输论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在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在实施的路径上,教育者对公民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育方式陈旧,对公民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一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意识,厌恶政治理论课,学校自身的教育指导思想不能与时俱进,重灌输轻启发,其结果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由于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这一问题,公民教育在国内的研究和在高等学校的开展才刚刚起步,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着被忽视、被弱化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公民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和运用不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往往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视野狭窄,思路局促。不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二是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不够。近年来,在校大学生逐年增加,把全校学生纳入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学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落实。由于计划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对于那些懒散、社会活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收效不大。三是校园的不良风气制约着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健康的校园环境会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但一些学术造假、考试作弊等不正之风正在滋生蔓延,这些现象都是与正确的公民意识相违背的,阻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顺利发展。
三、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美德的高素质公民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德育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任务,但是大学德育不等于公民教育,因此,根据公民教育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发掘多种实施渠道,大学生公民教育才能取得实效。途径如下:
1.大学生公民教育进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大学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这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开阔大学生对现代公民素质的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是知识文化传播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公民教育也离不开课堂教学者的主流的教学方式。寓交于理、寓教于情,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强化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有意识地加以融合、实施和贯彻,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系统性。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承担着国家建设的重任,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的表率。应成为建设人类民主与道德文化新纪元的动力之源。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等工作,丰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挖掘认知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的潜力,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公民。
2.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系统性。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解决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学校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树立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理念,高校的教育模式应适应大学生的内在诉求,从“以学生为本”出发,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引导大学生成为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优秀大学生公民,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要与大学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以学生为本应渗透到大学的每个角落,不仅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这种理念也要贯穿到高校学生管理上去,使新时期的大学生沐浴在“以学生为本”的气息的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教。
3.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变。新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从提高大学生公民知识的认知、创造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作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完善起来的教育机构,它的使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公民,把社会的、科学的、道德的财富传给他们。”大学校园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拓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严格的日常管理能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理应成为养成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有效途径。”校园生活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让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意识则隐含其中,使大学生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在网络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在校园网站上开设相关的公民教育论坛,时事互动等内容,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和谐校园为载体,营造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平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将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行统一。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公民角色的体验,对公民的权利义务理解的更加深刻全面。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平台,“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有走进社会当中,才能切身的体验到公民的权力与义务,才能有公民意识的升华。”只有在实践中亲身去体验和感悟,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来到社会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切实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和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将传统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更充分地融为一体,不断挖掘新的有效渠道,创造更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Anne Colby,Thomas Ehrlich,Elizabeth Beaumont,Jason Stephens.Educating Citizens:Preparing America, s Undergraduates For Lives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Published by Jossey-Bass,2003
3.王晓虹.道德责任:高校道德教育内涵的倾斜点[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谢克昌.大学生首先要当好公民[N].人民日报,2006.4.28
5.谭萍,何红力.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施途径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优秀硕士论文).
8.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9.龙志芳.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构[J].传承,2009(7)
10.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理论前沿,2008(21)
1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
12.闵素芬,胡穗.论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J].求索,2005(5)
13.孔月霞,韩晓捷.大学生公民教育新路径探析[J].思想道德教育,2008(6)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