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90后”大学生

2013-12-29 00:00:00杜德省柏文涌于秀国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0后”大学生受多元价值和文化碰撞影响,凸显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点。高校应从完备人才保证、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有效载体、打造育人平台、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0后” 群体特点 引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1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及其学生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90后”群体,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时代标签和鲜明特征。

1.政治态度乐观积极,社会责任感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90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更加趋于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也熟知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尽管要面临学业竞争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但他们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手机等传媒手段关注时事政策及社会热点,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生活信息。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接受新事物快。调查显示:56.7%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很独立,46.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通常是自己说了算,老师、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1}在对未来的定位上,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发展,不会轻易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不喜欢教条式的教育模式,敢于怀疑并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能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自身的特质,设立发展目标较早,不仅内容务实,而且为实现目标准备的也更加充分。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能够更好地从微观方面感受现实社会的变化,他们对未知的领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3.富有冒险竞争精神,但受挫能力差。“90后”大学生喜欢广泛的获取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他们富于变化,喜欢尝试,敢于冒险,勇于竞争,敢说敢做,具有较高的自我定位和对成材成功的强烈渴求。但由于从小受到父母过多的呵护,对“困难”缺少体悟,加之社会经验贫乏、生活阅历肤浅,当面对各种嬗变和冲击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抽查的800名新生中,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可见,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亟待提高。{2}

4.情感丰富固执叛逆,对网络依赖性较强。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情感丰富,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但现实中,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与同学的交流不多,缺少知心朋友。他们思想上早熟,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显得有些幼稚和极端,又加上独立性强,自己说了算,这使得他们更加的固执、叛逆。他们喜欢上网查资料、看新闻、看影片、玩游戏、交友、购物,使用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利用网络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网络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容易陷入虚幻的意境里,分不清现实与虚幻,从而脱离现实,造成心理的落差与失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使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备人才保证。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3}。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好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激励机制和准入淘汰机制,使所有专职教师成为具有超前思想意识、科研授课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德育专家。实践证明,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同样,有一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干部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2.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征服青年,靠的是其科学和理性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深入浅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教育。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教学生领会唯物主义历史观,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世界的眼光着眼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培育有效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校园先进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激励、凝聚、促进和约束作用。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5}

4.提高社会实践效能,打造育人平台。理论是苍白的,实践是生动的。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组织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免疫力,以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5.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从社会存在入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注重社会存在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中凸显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新形势下,要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加大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2011005)最终研究成果;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研究”(2011B005)以及烟台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其价值实现”(2011Z006)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彪晓红,曹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以西安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2011(12)

{2}郭宇燕.“90后”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2011(1)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9-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水兴,江晓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前沿.2008(3)

(作者单位:第一,第三作者为烟台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5;第二作者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