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与企业深度融合、专业与行业共建、分类培养、内培外引、中外合作和校企共建。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基础与实践,阐述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 本科高校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07-02
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是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2010年教育厅确定了以我校为首的(黑龙江科技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哈尔滨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6所高校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其核心思想是完善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发挥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同类高校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由来
(一)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
应用型教育也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而不断演化提升的产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时应用型教育以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工人为主。在技术研发成为社会进步源动力的今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导致对技术能力等级和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决定了应用型人才以及应用型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跟进,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应用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成为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至此,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三元并存,分类发展”的总体布局。
因而针对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缺少应用型特点的问题,以“质量工程”为平台,各省都开始切实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通过立项建设,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确立建设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理念,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着力培养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本科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技术大学等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的院校来培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也逐步提高。
欧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而德国的工程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其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闻名于世。
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在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直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国内发展现状。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起步最早的应该算是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三)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1.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各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为主,是强调应用的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
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职业化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我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基础
(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先进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立足国情、省情和校情,确立了顺应时代的、符合我校办学实际的“三大”教育理念和以教学为中心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学科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了质量高、实力强和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深化落实了“三大”教育理念,突出工程教育、工程实践和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实现了与企业和社会的对接,积极推进以校企合作“3+1”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强了实验室资源整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实现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了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四)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
进一步优化学科梯队,凝炼学科方向,充实学科内涵。在专业建设上,坚持“立足区域经济,坚持行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扩大服务面向”的专业建设方针。在课程建设上,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合格课、优秀课、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几年的建设,我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学校已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14门省级精品课、2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2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4名省教学名师奖,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电信学院构建了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理论+工程师素质+技师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经管学院搭建ERP大平台,构建了以基础、综合和职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构建了“工程认知教育、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四个层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六)科研能力,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
我校是省内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校,牵头搭建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与龙煤集团设计院联合成立了黑龙江矿业研究院;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搭建了国家安全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煤炭深部开采矿压控制及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获得了石墨深加工技术创新与服务省级创新平台、煤炭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这些机构不仅对产学研合作的开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也使我校的科研真正深入到了企业,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企业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条件保障,特色应用型本科的建设必将能够进一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创建以教学服务为导向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以工科为主体,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重点组织一批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重大教改项目,在高水平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教学团队等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力争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打造一批品牌。
(一)全程参与、深度融合、多元合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从组织形式、环境构成及育人机制上与社会广泛合作,培养过程应该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要提高合作教育的层次与效能,仅靠学校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仅有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也是不足的,需要综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尤其是政府的参与。形成“官—学、学—研、产—学”二元系统,“官—学—产、官—学—研、学—产—研”三元系统以及“官—学—产—研”四元系统等“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服务平台,创新管理模式,整合社会资源,为高质高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专业与行业共建
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煤炭工业振兴的需要,按照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专业与相应行业对口合作共建。
一是按照“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的思路,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二是要树立专业群与产业链相协调的思想,加大使用高新技术、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
三是搭建“专业+企业群”平台,切实做强矿业特色,建成以大矿业为特色、大工程为背景、大企业为依托,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群。
四是打造“一院一品”工程。每个学院立项建设一个品牌特色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有序培育,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是继续推行专业立项建设,进一步量化立项和考核的指标体系与标准,突出建设的实效性。
(三)分类培养
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设计紧密贴近社会需求。积极推进中外合作、校企联合等模式,逐步建立起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训练、顶岗锻炼有机结合的二元培养机制,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坚持分类培养,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深化“订单式”、“双师型”、“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确立“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在部分专业巩固和深化“3+1”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效性。全面规划、科学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打通”机制;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试行“面向学生采用启发性教学、创新团队强化能力训练、个性鲜明学生实施个性培养”教学模式,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注重实效;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企联合指导制;加大对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进一步鼓励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双导师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内培外引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开放创新意识与服务能力强、效能明显,具有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一是利用共建引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 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和校企联合开展的应用研究,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
二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讲授,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三是坚持“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的原则,突出人本关怀,完善青年教师工程或社会实践锻炼机制。
四是制定名师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发挥名师校内外社会效应。
五是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五)中外合作办学
要强化国际意识,扩大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共建科研平台、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领域。要突出中俄、中加等合作办学特色,在新材料、新能源、矿业工程、环境工程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六)校企共建
校企共建形成了课程建设新模式,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分析、制定教学大纲、融入职业元素、设计教学环节、研究授课方案、提出质量标准和考核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对实践经验的不同要求,共建课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段授课或由企业人员集中时间授课,共同进行质量考核。
一是实施“一专一品”工程,每个专业立项建设一门品牌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示范效应。
二是对于一些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有特色的课程要提前培育,给予长期的指导与支持。
三是实行课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建立课程的年度检查和考核机制。从基本抓起,从细节抓起,切实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四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起点,以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加强立项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全校课程建设上台阶。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趋势,但是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无论是观念、思路,还是体制、机制,都需要探索和研究。
[本文为黑龙江省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010554“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机制和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科技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方案.
2.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