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综述

2013-12-29 00:00:00武晓东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当前很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相关研究,文章对其综述,并对该问题阐述具体观点。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心理脱贫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02-02

一、“心理贫困”涵义

对于“心理贫困”的涵义,国内很多学者给予界定。万茗认为,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因为经济贫困等原因,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还有学者认为,心理贫困,即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以及他们所面临各种社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

综合以上学者对心理贫困涵义的表述得出,所谓心理贫困就是指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心理贫困”不完全等同于心理疾病,它只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部分学生不能恰当地看待问题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当前学者对心理贫困的定义大多侧重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笔者认为心理贫困的诱因有经济贫困的因素,但是心理贫困并不一定是经济贫困所造成的。当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商品经济时代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利因素等都是可能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心理贫困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要更加重视当前阶段精神匮乏的问题,对高校学生精神层次生活给予更多关注。

二、“心理贫困”的表现

心理贫困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非健康的心态以及表现出一些不正常行为。李德在《解析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中对当代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总结为:依赖性强;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人际交往障碍;不良的自我意识。黄卫国在当代教育论坛《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心理脱贫”策略》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在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封闭心理、文饰心理、焦虑心理。季枫在《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中说明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体现在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因焦虑导致心情忧郁、因依赖限制了能力的发展、因妒忌引发行为失范。

以上学者对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的表述很有代表性,对心理贫困学生的表现给予了全面的概述。结合学者们所分析的表现,笔者对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进行以下总结。

(一)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

现在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自卑的心理,有很多原因导致其成因,其中由于经济问题的导致是主要方面。相关调查表明,在各个高校的贫困生中,常常感到自卑者比例占25.1%,偶尔感到自卑者占25.0%。

由于当前存在家庭经济贫困的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没有勇气抵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未来也不敢抱有希望,患得患失。时常考虑到经济方面的不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同学、老师敞开心扉,总是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害怕被人笑话。一个自卑的人会用另外一种形式掩饰自己,展示给别人的是极强的尊心,虽然自尊心从某种层面来说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自卑的病态心理,导致心理贫困的学生带有一种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恰当的。碍于面子的角度出发,很多贫困生会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相互攀比,穿名牌、买高档消费品,不去申请助学贷款,不申请勤工助学岗,等等。所有这些情况的源头,都是错误自尊的表现。这种过分自尊的表现,本身就是内心深处极度的自卑。

(二)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因此必然要适应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

每个人都要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那么首先也都是从校园环境开始的,大家都想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生活,贫困生的出发点也是如此。然而,由于自身性格的因素,常常深感自卑的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存在困难。

由于过分的敏感而变得多疑,与同学接触当中会不经意地受到伤害,总是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时间久了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坦露自己的心声,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而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越是害怕、越是怯懦,习惯性逃避,不愿意接受朋友的关心和老师的帮助,会使自己陷入不正常的心态从而无法自然地融入集体。

(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矛盾心理

很多寒门学子都是出身卑微,甚至很多从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本着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考上大学不仅对于他们本事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事儿,对于他们的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庄都是荣耀的事情。为此,学子们深知自身使命的重大,有很高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经过大学的培养和磨练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落实到实际当中不得不为现实的困难所困扰。贫困生家境贫寒,要承担大学的费用会很吃力,大学生必须通过课余时间的打工来贴补日常开销,可是心中又怀揣远大抱负,觉得打工会耽误学业,然而他们不得不在矛盾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更加凸显。很多贫困生都是没有背景、没有社会经验,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渺茫,导致生活状态处在紧张和焦虑中。

三、“心理贫困”的成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诸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研究。李瑞学在《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中指出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受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瞿明丽在《科协论坛》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第一,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以“礼治”为核心重视伦理道德的儒家思想,从而形成的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特性,阻碍宣泄。另一方面,长期熏陶于传统文化中,思维模式模式化,看问题方式单一化,不能辩证地分析解决困难。同时受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冲击我国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学生文化价值观模糊多元化。第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家庭氛围关系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家庭在教育方式上以及经济条件的欠缺等因素导致高校生心里贫困的形成。第三,能力竞争的影响。求知过程中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能力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易造成“心理贫困”。

以上学者对高校学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原因分析得比较全面,还要将高校学生自身因素考虑在内。

1.家庭因素。很多贫困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父母忙于种地干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够。家庭经济的窘迫也给高校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本来是期望着自己能有出息回报父母,减轻家里负担,然而面对高额的学费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心理负担过重,身上的包袱过沉。他们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想帮助家里,省吃俭用,打工助学,却也为此耽误了学业而烦恼,使得心理矛盾冲突加剧。

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丰富多彩,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贫困生总是感到自身卑微,也就是说很多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心理压力。他们会选择封闭自闭、逃避面对不了的现实。容易思想偏激,产生敌对态度。再者由于社会职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就业压力大,同预期理想不同,身处校园环境的大学生们无法接受现实。

3.自身因素。较差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人际交往失败,加上较高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从而带来的挫败感难以接受。选择逃避、退缩、不敢面对现实。过分的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都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四、“心理脱贫”的对策

胡捷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到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解决途径有: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脱贫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环境。梁帅发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问题研究》中提出高校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主要措施:一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三要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四要教育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与贫困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戴晓英在《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中认为要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首先,发挥主体作用、锤炼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其次,调整认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点。再次,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帮助贫困生度过心理危机。同时,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培育和谐互助的心理氛围。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上是对研究心理贫困问题学者对于心理脱贫方法的部分总结,其中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很有效果的。结合学者们提出的方法,笔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分别从社会、学校和贫困生自身提出以下对策。

1.社会方面的对策。第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机制的调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困难问题,帮助贫困生得到基本的学业保障,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安心的学习环境。宣传和动员各大银行的参与,利用银行的信贷平台给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以助于顺利完成学业。第二,倡导社会对贫困生的正确关注。由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贫困生很容易把自己定位到一个特定群体中,觉得自己和其他正常的学生不同。也就是导致心理贫困问题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在给予贫困生帮助的同时,让他们觉得自身并不是很“另类”。

2.学校方面的对策。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因而学校也就具有更更直接更重要的责任。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贫困生摆脱经济、心理双层贫困。第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物质救助”和“心理救助”机制。(1)为了确保贫困大学生大学学业的顺利完成,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机制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需完善各种助学体系(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提供更多适合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等。(2)要在新生入学初就建立完整的贫困生档案,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贫困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在已掌握的情况中,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动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倾向,主动和这类同学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第二,改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首先,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其更为专业和系统。聘用专业的心理教师使得教育体系更为科学化、专业化。同时要建立课外心理咨询活动站,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通过保密的方式向专业咨询老师寻求帮助。从而可以让问题的解决更有时效性。(2)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学校的根本宗旨是教书育人,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在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必须要做好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自强、自立的精神。

3.“心理贫困”学生自身的“脱贫”。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高校贫困生们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抛开自卑的想法,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当前的处境,勇于挑战自我,化困难为前进的动力。同时,高校的贫困生们要深知,真正的贫困不是物质上的贫困,真正的富有也不是金钱的多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接受到大学良好的教育,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是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因此,要增强自信,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鲍旋.关于高师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5)

2.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2)

3.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4(12)

4.许素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

5.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6.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