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现状分析

2013-12-29 00:00:00李学芳李晓倩曲春艳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随着2010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开始进入一个强制性的阶段。但是上市公司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对2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体披露状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煤炭类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76-03

一、引言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条指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外部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从2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披露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本文的观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评价主体进行相关鉴证的比例偏低;(2)自我评价依据不一;(3)外部审核依据不统一;(4)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表形式不规范。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例

为推动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分别实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三十二条规定,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的煤炭类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分析。

样本选取了28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2008年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有13家公司,占样本比例的46.4%。同时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为6家,占样本比例的21.4%。2009年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有18家,占样本比例的64.3%,同时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为9家,占样本比例的32.1%。2010年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有19家,占样本比例的67.8%。同时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为13家,占样本比例的68.4%。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披露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且出具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内部控制评价披露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二)内部控制总体评价状况、评价依据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总体状况。根据21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数据显示,2008年有8家公司(61.5%)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2009年有13家公司(72.2%)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2010年有12家公司(63.2%)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见表2。

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但是就目前的企业现状很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对于自己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过于乐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一状况: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评价实质,流于表面形式,也就很难发现自己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对其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状况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查。

2.内部控制评价依据。2008年有6家公司(37%)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4家公司(25%)依据《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3家公司(19%)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另外有2家公司(13%)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统计状况如图1所示。

2009年有5家公司(33%)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家公司(10%)依据《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7家公司(33%)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另外有3家公司(14%)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统计状况如图2所示。

2010年有3家公司(16%)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1家公司(5%)依据《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9家公司(47%)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另外有3家公司(16%)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统计状况如图3所示。

从相关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时候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一。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缺乏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统一的、强有约束力的政策;(2)评价主体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3)外部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企业随意选择评价依据。

(三)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对样本的统计笔者认为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内部控制五要素、重点控制领域、业务层面(存在交互运用的情况)。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局限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析,而是对评价的内容有了更好的拓展。对企业日常业务层面的严格控制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日常行为,保证其经济活动按规定进行。同时对重点领域的控制可以是企业更好的防范重要领域的风险,更好地摆正目标的实现。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8种: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专题讨论会方法;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方法;抽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实地查验法。在样本神华能源(601088)2010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指出,其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包括调查问卷、穿行测试、抽样、访谈、观察和检查等。

(五)内部控制评价缺陷及其认定

2010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评价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在所有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企业中,只有两家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兖州煤业(600188)在其2010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指出:我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关注到的与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无重大缺陷和显著性缺陷,但存在一般性缺陷。内蒙古平庄能源(000780)在2010年年报中指出,尽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但仍有部分内部控制和各矿的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六)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在21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中2008年有2家公司(15.38%)披露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2009年有6家公司(33.33%)指出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2010年有7家公司(36.84%)披露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如图4所示。

从数据的递增状况及相关法律法、法规的不断出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也愈加完善,可以检查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改进,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外部审核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其进行审计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也各不相同,审计依据不一。在2008年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1家公司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1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2家没有披露审核报告,另外2家没有指出评价依据。2009年有3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2家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另外有2家没有披露相关信息。2010年有1家同时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2家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1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3家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3家未披露相关信息。4家未搜集到审核报告资料。具体统计见图5。

会计师事务所鉴定标准不一,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审核准则的规范可供遵循,所以尽快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审核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下列内容:(一)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三)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四)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五)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六)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七)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样本数据显示所有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都披露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有2家公司(10.52%)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拟采取的整改措施。2008年有5家公司(38.46%),2009年5家公司(27.78%),2010年7家公司(36.84%)未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只有极少数公司披露了其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现状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还存在差距。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应当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对外披露或报送。2008年经审计对外报出的为6家公司(46.2%),2009年经审计对外报出的为9家公司(50%),2010年经审计对外报出的为14家公司(73.7%)。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颁布,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计成为强制性规定。

五、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尽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状况正在逐步的完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和客体不明确,方法不具备科学性,标准不统一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水平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都已相继构建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对这些内部控制制度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无法确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也无法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措施。然而,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忽视内部控制评价的现象,导致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并未达到监管部门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基于112个企业案例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

2.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0(1)

3.王海林.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4.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J].会计研究,2010(5)

5.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

6.张黎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2010

(作者单位:李学芳,淮北市社会福利中心 安徽淮北 235000;李晓倩,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00;曲春艳,内蒙古牙克石绰源林业局 内蒙古牙克石 02218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