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科大学毕业生部分改行,看医改和教改迫切性

2013-12-29 00:00:00李卓玲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文章从医科大学毕业生部分改行切入,探讨医科院校改革教学和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用人机制的方向。同时指出医科学生应当以核心价值观“铸医魂”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改 教改 人力资本 铸医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48-02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来,取得了阶段性辉煌成效。随着这一涉及13亿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推进,必将暴露出深层次的一些矛盾。本文试从医科大学毕业生部分改行切入,探讨医科院校改革教学及“铸医魂”的重要性和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用人机制的方向。

一、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令人反省

不久前,有报载《医科大学生5/6改行,多可惜》,醒目的标题令人惊诧。文章中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称,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至少应配备全科医生60万名。但目前只有7.8万人,实际缺口高达52万人。而每年5/6医学生约50万人,却不能够成为医生,这不仅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而且也不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看病难。

笔者认为,何止是农村群众看病难!如今城市人口多了,人们又比以前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所以医院里看病的人总是很多。人们常抱怨人满为患、看病难。其实病人受罪、医生也很累。报载:流感来袭,某市各大医院持续多日门诊被挤爆,有女医生因为病人太多累到哭,也有医生看病看到颈椎病发作。还有医生发微博呼吁限号,但引发争议。不少人认为,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啥时候病人有需求,医生就应该满足。从“看病累到哭”这个透支信号,可以看到医疗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和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

较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抱怨小医院技术水平不高,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看病排长队,患者就诊沟通时间短,从而造成医疗不到位以致患者对医生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医疗机构共有860万从业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共为620.3万人,在约2万家各级医院占了370.6万人,而在超过7万个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合计还不足200万人。到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为112.6万人,但却要服务66万多个村卫生室,可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是何等缺乏。

另据卫生部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每千人对应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3.81张,执业医师数为1.82名,注册护士为1.66名。截至2011年底我国门急诊达到63亿人次。换句话说,全国平均每一个人一年就医达到5次,尚不包括到私医就诊。在如此严峻的就医需求下,一方面是医疗供应严重不足,一方面竟是每年50万医科大学生毕业后改行了。而培养一个医科大学生,少则投入一二十万元,多则投入四五十万元。如此巨大的人力资源成本化为泡影,怎么能不可惜呢。

二、当化改行之惜为改革之力

从大批医学生学成之后改行的问题找根源,虽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一是医生培养体系落伍,二是现在医疗卫生体系缺乏激励动力。因此最为迫切的还是对医生培养体系和使用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使育人与用人目标更好地接轨。

1.关于漫长的学制问题。有专家的文章指出,我国目前医学生学制一般分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三种,但压缩临床实习环节成为一种通病。特别是近年来的扩招更是加重了临床实习医院的严重不足、有责任心的医生“师傅”越来越少等尴尬。学校想尽办法往现有的实习医院“塞人”,但真正能够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却少之又少,而众多实习生实习成为打杂,无法学到临床经验。因为“学不到真东西”,一部分医学生就把一年实习期当成复习考研、准备转行的缓冲期;另一部分“坚守者”只能在走上医生岗位后才得以完成尚未完成的实习,这无疑延缓了成长时间。

中医用人单位的所谓人才缺乏,实际上是指缺乏开拓进取、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在临床上能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人才在中医用人单位,相对纯中医或纯西医专业的医学人才来说都要抢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实际上,学中医药专业的医学生与学西医的医学生他们之间原本没有任何差异,问题就出在中医药的教学模式和机制上。除了这方面的因素,中医毕业生就业比西医毕业生还多了一层磨难,那就是社会对中医及其毕业生的偏见。

2.医学生的改行与医疗人才的匮乏,实际上是医疗人才供需双方的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派不上用场;用人单位亟待的人才,学校却培养不出来。这反映出当前医科学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体制僵化滞后。

因此,医疗卫生单位要深化用人机制的改革。有报道说,一些中医院校的学生抱怨:我们求职比西医院校的毕业生要困难许多。本来各级中医院应是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最佳归宿地,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对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印象是:与西医院校毕业生相比,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临床工作的适应周期相对太长。加之社会上总认为中医是治慢性病的,而治疗慢性病挣的钱就没有治急性病来得容易。在当今大讲“振兴中医”的时代,中医医疗机构竟多有这方面的考虑,是悖于常理的。

针对毕业生扎堆大城市现象,中小城市、西部地区和社区卫生站与乡镇卫生院应能够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优惠条件,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不仅要保证其工资待遇,还要为其培养、深造、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医学生到了那里同样可以一展身手,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更好地解决医疗人才匮乏问题。

三、学医者首当以人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铸医魂

医科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改行,除了警示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的迫切性,同时也向医科学生们提出了必须“铸医魂”的问题。

在加大对医生培养和使用,深化教育改革力度中,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医学生正确导航,激励和鼓励他们到中小城市、到乡村和社区去。目前的问题是,许多医学生宁肯在大城市所学非所用,也不肯改变观念,这个价值观问题必须重视。

医疗卫生事业不仅关乎群众生命健康,更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解决群众就医的现实困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既是新医改推行的根本出发点,又是从医者必须具有的认识基点。

当医生是最直接为病人服务的。医学生从学医第一天起,就得做好准备,奉献自己的时间、经历、爱心,用毕生的努力认真解决病人的问题。医生服务的对象是患者,其中绝大部分是乡镇和社区的平民百姓,而不仅是权重位高的大官和腰缠万贯的显贵。尽管在社会上人有身份区别,可当他们以一位被疾病折磨的病人或家属的身份坐在医生面前时,医生看到的都是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就要放下自己心头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倾听患者讲述自己的不适、痛楚和烦恼,最好能多花一点时间和他们唠唠,细声慢语,热情安慰使他们放心,让他们更配合诊疗。用医生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病人对疾病前景充满信心,让病人对医护人员感到可以信任。

医者的天职是满足人最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者”。医生的每一项诊疗都要求极其精准,稍有疏忽就会酿成致命后果,而有时又要求当机立断。所有这些对每位选择从医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医学界的前辈指出:面对病人,不仅要考虑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病人的心理、思想,以至于考虑到他的家人、家庭条件。就如希波克拉底誓言所说:“我要让自己记住,我不是在治疗一张病人发烧的记录纸,也不是恶性肿瘤本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病可KtAFPkSy3KPO8r1LUxfqmK2U/Ru781MRumHvA9JOSQk=能会影响到他的家人以及造成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我的责任是要考虑到所有的这些事,这样做,才是真正替病人着想。”所以医科学校教育改革应包括加强对学医者的职业道德与操守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以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铸医魂”。医科学生必须牢固树立与继承“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和“尊重生命”的优良医德传统。这是最崇高的职业尊严。医科学子要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智慧、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救死扶伤与奉献精神铸就医魂,把自己行医当做与人民呼吸吐纳的接口,用自己的热和光为建造富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医疗卫生事业增添光辉。

参考文献:

1.黄道银.医院员工高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

2.张琦.以某公立医院为例谈医院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制[J].现代医院管理,2011(2)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