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若干思考

2013-12-29 00:00:00崔巍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解决我国目前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理论的本质和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等方面深入研究,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分工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21-02

社会分工既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杠杆,同时也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国在选择社会发展战略时必然面对的问题。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对经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产生的根源

社会分工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人类需要的本性,就个体来说,其自身的劳动能力和满足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与个体劳动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源。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原有的自然分工逐渐消失了,出现了相对剩余劳动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从此,社会分工在交换和发展的状态下不断向前推动。(1)需要的多样性与自身劳动能力的局限性间的矛盾是社会分工的内在根源。个人都习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去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个人的劳动能力是局限的,必须依靠他人的力量满足自身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互为满足对方的需要,每个人所从事的劳动出现了专业化、专门化的时候,社会分工就产生了。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自然发展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就会创造出新的需要。”不断推动历史的进步。(2)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相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形成需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们摆脱了其他某些必要劳动而专门从事某种劳动,“只有在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时所花的劳动时间多于自己对这商品的需要的情况下,分工才能出现。”它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出现的相对剩余劳动这一客观条件基础之上最终得以形成的。(3)交换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推动因素。从自然分工向社会分工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交换及其发展在社会分工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在交换中能够换取各自的所需,而且另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交换劳动,出现了一个根本不用生产,存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第三次社会分工出现了。可见,交换和分工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本质

“社会分工是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发展过程,社会分工的本质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直接体现。”

1.社会分工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人类的生产实践从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劳作,协作是人类劳动存在的一般形式,从人类有了生产实践以来,就必然产生不同劳动者不同劳动之间的相互配合、依存的存在形式。个人一旦离开群体,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劳动协作,就无法生存下去。社会分工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劳动协作,马克思指出:“只要劳动是有用的劳动,他就能与其他各种劳动相交换,因为既然它们彼此不同并隶属于人的需要的不同领域。”从还没有不同人的劳动领域的简单协作到逐渐出现劳动领域的划分,但划分只是一种临时性、偶然性的行为的复杂协作,再到有劳动领域,并且固定化、专业化的劳动行为——社会分工。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存在的社会形式,它们反映了人类劳动的社会形式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复杂过程。

2.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的直接体现。社会分67a05d4475a6c4378fa65e33b17af728c759b64a2deeefc85cc9fae9a78de8ec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运动的关系。因此,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的外化形式。首先,社会分工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既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也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的在自然界中获取保持自身生存的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人类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也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和制约。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人类的不断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的根本原因,而实践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构成群体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及其组合方式,生产力水平在实践活动中就至关重要,一是社会分工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社会分工决定并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社会分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分工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划分,以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多样性为标志的一种在技术形式上的分配。“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而这些关系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总是建立在分工关系基础之上的。再次,社会分工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运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样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关系也不同,先进的生产关系逐渐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运动的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直接体现。

3.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进步为标志的,不同的生产方式能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不同。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是这样一个阶段,由分工产生个人之间的交换,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无论是从自然分工向社会分工的过渡,还是奴隶社会分工、封建社会分工、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之间的发展演变,不同阶段的社会分工都分别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文明程度。是迄今为止全部文明时代的基础。

三、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社会主义分工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分工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丰富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分工也同样破坏了自然原有的平衡,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异化了各种社会因素。就我国现阶段来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既迫切要求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工。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工,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调整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和谐相处的发展,又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来说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吸取有益的经验,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指导实践。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支撑。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分工,随之而来的是分工超越了地域界限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扩展。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中国本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撑。特别是马克思的社会分工原理及其现实运用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分析法,是我国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在理论创新上应该借鉴和运用的。“在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系统,国内经济系统ryWkP24yFJYShW/HfXnU5A==又是同世界经济结构相连接并逐步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国内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结构运行过程的规律性,研究国际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要着重研究应如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范畴和原理,是我们研究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下如何求得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武器。

3.从实际出发,消除城乡差别下的旧式分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实质是消除城乡差别下的旧式分工。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旧式分工的消除需要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现实。我们现在要逐步消除社会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旧式分工,马克思早已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一种分工,消除城乡差别,正是符合了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内容。实质上就是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农民逐步变成市民。从分工的角度看,就是使体力劳动者逐步转变为脑力劳动者,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脑力劳动者在全体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为尽快达到消除体脑分工创造历史条件。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徐国民.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与理论反思——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指向的研究(优秀博士论文).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罗文花.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新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