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投资绩效实证研究

2013-12-29 00:00:00赵阿瑞
经济师 2013年1期

摘 要:以上市企业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文章收集了2005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上市企业的2007——2010年的财务报告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这些企业的规模,从会计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企业权变因素(企业规模、人员素质)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可以正向影响企业的最终绩效,而且通过对业务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来间接影响最终绩效,其中权变因素也表现出微弱的正相性。

关键词:IT投资 企业绩效 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4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19-03

一、引言

当今以计算机、通信及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然而当“生产率悖论”问题提出后,引起很多人的研究兴趣,信息技术的经济和商业价值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已有很多有关信息技术投资经济及商业价值的研究,根据分析方法及研究模型的不同,将相关文献分为:专家评价法——尤建新等人在企业信息化水平测量一文中运用Bedll方法测量信息化水平间接效益,白先春等人在研究时通过Delphi技术评估信息技术水平;经济模型法——李朝明等人基于成本效益法,运用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法来测算信息技术投资项目的收益;布莱约森和希特研究了美国367家公司信息系统支出与公司产出间关系,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了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证明了IT支出对公司产出有显著贡献;数学及运筹学方法——江洪涛等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蔡东松通过DEA模型分析信息技术投资效率的相对有效性,巴德瓦杰等人对631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查了信息技术投资与托宾Q值之间的关系;其他——王铁男运用平衡计分卡法设计出科学的IT投资绩效指标体系,严红等人通过BP神经网络技术评价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道斯·桑托斯等人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金融和制造业97项信息技术投资的情况,发现股票市场对创新性的信息技术投资具有积极的反应;最后,一些学者综合利用上面的技术,吴宪忠等人结合AHP和Delphi方法探讨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构建。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业务过程、最终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权变因素对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影响,来分析我国近年来信息技术投资在企业微观层面产生的效益。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通过对国内IT投资绩效研究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研究并没有给出有关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及企业绩效间关系的明确结论,这引起了更多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兴趣。国内有关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IT投资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文献还不多, 而且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问题现象描述、定性分析上;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如此迅速,研究中国企业IT投资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际价值。本文研究的问题:企业IT投资是否对企业最终绩效直接产生影响,是否会通过对业务过程产生影响来间接影响企业的最终绩效,以及情境因素(组织权变因素)在其中如何影响IT投资绩效的发挥。根据理论分析以及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H1 企业IT投资对企业最终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信息技术带来了社会跳跃式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然而前人研究发现从宏观的角度,存在信息“生产率悖论”,所以信息技术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是否也是存在消极作用的,如果是消极的,企业就没有必要花这么大资本去投资信息技术,基于此本文提出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的最终绩效会产生正的影响;H2 企业IT投资对企业业务过程产生正向的影响;由于企业信息化应用一般用来辅助企业的工作,所以会通过对业务过程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规范企业的管理,促进最终绩效的实现,基于第一条假设,本文提出信息技术投资对业务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的第二条假设;H3 组织权变因素(企业规模、员工素质)会对企业IT投资绩效产生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靠一定的人才来发挥,并且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本文基于此提出第三条假设:组织权变因素(人员素质、企业规模)也会影响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绩效。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本文选取的样本:挑选2005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必须在05年以前已经上市,研究这些企业2007—2010年的财务报告,首先,运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这些企业的规模,然后从会计的角度分析最近几年这些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最终绩效指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权变变量(企业规模、人员素质)在其中的作用。样本:沪市数量29,比例0.41;深市数量41,比例0.59。

2.变量选择及模型建立。本文对信息技术投资测量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硬件价值、信息技术软件价值和信息技术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信息技术价值比例)来量度,对企业最终绩效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测量,对业务过程即中间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测量,组织权变因素通过职工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总员工比例、职工总人数、企业规模等指标来测量,其中企业规模因素通过因子分析法来测算。以下是分析方式:变量Y1,经济含义为主营业务收入,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Y2,经济含义为净利润,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Y3,经济含义为净资产收益率,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Y4,经济含义为总资产周转率,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X1,经济含义为IT硬件价值,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及附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X2,经济含义为IT软件价值,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及附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X3,经济含义为信息技术价值比例,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表及附注,变量类型是因变量;变量X4,经济含义为大学及以上职工比例,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告,变量类型是控制变量;变量X5,经济含义为职工总人数,计量方法取自财务报告,变量类型是控制变量;变量X6,经济含义为企业规模,计量方法取自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变量类型是控制变量。根据上述分析构建本研究的模型:

3.数据整理。

(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规模分析。作为重要的权变因素,对信息技术企业和制造业来说,企业规模不能简单地通过总资产来衡量,所以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衡量不同企业的规模。应用因子分析法时,指标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分析评价效果,本文的研究对象是70家信息技术500强上市企业,共选取了7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分别是: 总资产(T1)、所有者权益 (T2)、营业收入(T3)、企业人数(T4)、净利润(T5)、净资产收益率(T6)、资产周转率(T7)。根据70家信息化500强上市企业2007—2010年的有效报表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评价分析。主要步骤分如下五步进行:①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KMO检验取值为0.768,达到了Kaiser 给出的0.7的KMO度量标准,而且从Bartlet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显著性值水平等于0,说明变量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可以做因子分析。②因子提取的效果分析。总资产初始1,提取0.985;所有者权益初始1,提取0.978;营业收入初始1,提取0.994;企业人数初始1,提取0.961;净利润初始1,提取0.992;净资产收益率初始1,提取0.499;总资产收益率初始1,提取0.573。很容易看出共同方差的值比较大,也就是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比较少,所以因子分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③根据各因子方差贡献率, 提取主因子我们要从7个具有相关性的因子中提取两个无相关性的主因子来解释变量的变化。提取的两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46%,丢失的信息很少,说明三个因子可以反映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结果很理想。④分析主因子。总资产、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企业人数以及净利在第一个因子的具有较高的载荷,可以把第一个因子命名为静态投入指标;而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很高,命名第二个因子为动态营业效率指标;⑤计算因子得分。总资产0.202/-0.017;所有者权益0.202/-0.021;;营业收入0.203/-0.021;企业人数0.198/-0.024;净利润0.202/0.017;净资产收益率0/0.658;总资产周转率0.033/-0.713。得出下列因子得分函数:

(2)描述性统计分析。下面利用SPSS13.0所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y1数量70、最小值1.34、最大值1260000、平均值51611.21、标准差254016.3;y2数量70、最小值-520、最大值49500、平均值1183.46、标准差6001.22;y3数量70、最小值-0.402、最大值70.296、平均值0.076、标准差0.106;y4数量70、最小值-32.091、最大值2.560、平均值0.565、标准差3.989;x1数量70、最小值0.43、最大值147000、平均值2256.828、标准差17550.799;x2数量70、最小值0、最大值587、平均值21.387、标准差74.908;x3数量70、最小值0.00018、最大值0.199、平均值0.017、标准差0.030;x4数量70、最小值34、最大值359337、平均值13154.556、标准差43301.906;x5数量70、最小值0.018、最大值0.878、平均值0.259、标准差0.214;x6数量70、最小值19.61、最大值26.53、平均值21.452、标准差1.121。可以看出各项数据差异比较大,主要是由于数据单位差别比较大的原因,营业收入以及信息技术价值都是以百万元为单位的,企业规模最终采用的是上面因子分析法方程计算所得数据的自然对数。

(3)相关性分析及实证研究。因变量营业收入和自变量信息技术硬件价值、软件价值、企业规模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净利润和信息技术价值以及员工大学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因素有着很强的正相关系,资产周转率和员工总人数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投资是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其中权变因素(企业规模)也会在其中产生作用,而且这些作用都是积极的。

四、实证研究

基于上面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本文实证研究部分希望通过回归分析,来探讨信息投资与企业最终绩效以及中间过程绩效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1.IT投资与企业最终绩效间关系。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硬件价值、软件价值和企业规模是和主营业务收入变量成正相关性的,和前面的皮尔森相关性检验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价值是有利于企业营业收入的提高的,即信息技术投资是有绩效的,验证了假设H1;信息技术硬件价值、员工素质和企业规模是和净利润变量成正相关性的,也和前面的皮尔森相关性检验是一致的,权变变量人员素质也在其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验证了假设H1和H3;信息技术软件价值和企业规模是和净资产收益率变量成正相关性的,和前面的皮尔森相关性检验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软件价值可以促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也说明了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正确性,验证了假设H1。

2.IT投资与企业业务过程间关系。信息技术硬件价值、软件价值、员工总数和企业规模是和总资产周转率变量成微弱正相关性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投资会影响企业的业务过程,虽然这种关系比较微弱,但总之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所以也说明了假设H2。

3.企业权变因素对IT投资绩效的影响。q通过因子分析法以及回归分析,不难看出企业权变因素——企业规模以及企业人员素质(大学以上学历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两个因素是对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的。其中人员素质即高文化层次人员的增多,有利于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从而促进信息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企业业绩的提高;企业规模的增大,这里的规模是通过诸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所以企业规模增大,相应要求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顺畅,增强企业业务水平,从而间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五、结论

本研究以2005年企业信息化500强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直接以及间接绩效的影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信息技术技术投资可以正向影响企业的最终绩效,但对企业的业务过程影响作用比较微弱,但是也是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鉴于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从信息技术引入中国直到目前的蓬勃发展阶段,到底信息技术投资效益如何?通过本文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发现信息技术投资是有效益的,所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本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限于中国目前信息技术投资披露限制,企业报表披露不完整,所以数据具有一定限制;其次,在数据选取和处理上限于笔者水平,也会有一些个人判断,所以需要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露.基于事件研究方法的IT产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8)

3.李治堂.公司层次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08(6)

(作者简介:赵阿瑞,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94)(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