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集群行为的诱发因素很多,但诱发主因是由于网络舆情而产生的集群行为,这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模式。文章通过前人的理论,结合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和特点,剖析了网络舆情形成与转化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以及在舆情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预防与化解的关键要素。研究这一问题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主动,及时化解矛盾隐患,构建由大学生网络舆情诱发集群行为的预防及化解的安全稳定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集群行为 诱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13-02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特点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每日必网,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无论是网上学习,了解新闻,沟通交流,娱乐休闲,还是参与讨论,发泄不满,网络舆情表达等等,都会由于这一群体成长过程的特殊性,由某一敏感事件诱发网络舆情,继而演变成现实中的集群事件。
基于“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内隐的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途径,形成了形式多样化的网络舆情信息,网络舆情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真实地表达出了大学生的态度和情绪。”{1}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交流过程中,心理群体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一群思维活跃但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接受新事物快,但辨析能力弱、信息素质较高但判断是非能力差,且易情绪化网络表达的大学生与网络的结合,必然的结果就是网络成为高校学生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
那么,什么是心理群体呢?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指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量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只有那些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被称为心理群体。”{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正是由于这一网络心理群体的存在,而成为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纵观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机理,究其根源是高校管理服务与广大师生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习惯性地对突发事件的有意隐瞒、掩盖,以致于大学生的舆论或意见表达得不畅,缺少相应的沟通机制是一个主因。当然,也有一些舆情主要是大学生事件真相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对社会弊端问题或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有失偏颇,这种偏离情绪通过网络无节制表达出来,就会使其他大学生网民受到不良信息刺激,造成了他们价值判断的模糊,进而在网络上的进一步渲染,使网络舆情发展演变为大学生实体的集群行为。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成为人们比较开放的社会政治意愿的表达方式时,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就变得较大。这一变化的实质原因之一,就是网络舆情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舆情向舆论的更快、更多、更容易和更复杂的转变,进而扩大了它的影响力。”{3}而一旦舆情转化为舆论,大学生集群事件的发生极有可能就从应然变为必然。
那么,何谓网络社会政治意愿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借助于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与诉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大学生政治意愿在个体表达的同时呈现出组织化趋势。它基于以下几个背景:其一,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使得人们对任何事件都追求公开、透明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其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利益分配不公等诸多社会问题凸显,最终形成青年政治意愿表达呈现出个体与组织化相交织、理性与非理性相杂糅的局面。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意愿的理性表达中夹杂着非理性宣泄。因而往往会导致非理性的政治意愿表达,从而催生“网络愤青”与“网络暴力”。当前,高校网络舆情诱发的集群事件大多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与转化过程中的群体心理
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就是舆情性质逐步变化的过程,当舆情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演化成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其中,网络舆情形成的特点,尤其是群体心理对舆情的发展演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国外对群体心理研究的理论比较成熟,对我们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网络集体无意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指出,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4}。而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正式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他特别观察到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状态所带来的破坏作用,即“通常,当集体无意识在更大的社会团体内积聚起来,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动乱、战争或类似事物的精神瘟疫。
一个网络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集体无意识状态,那是由网络群体意识的特征所决定的。任何网络舆情在形成以及转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依然遵循集体无意识,我们把此称为网络群体无意识。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就是群体中抛出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有人跟贴表示赞同,随着上贴、跟贴人数的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心理暗示,受到感染的人群不再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只有一个舆情指向。当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虚拟群体就会演变为实体群体的聚集,群体无意识行为就会爆发。
2.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就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以下是几个著名的相关实验和理论。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uzafer Sherif)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即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实验表明,群体的影响或者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所作的“线段实验”。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
(2)1972年,德国学者诺伊曼在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中,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假说: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以上理论对我们研究群体压力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群体压力会导致个体态度发生改变。在网络中,大学生之间可能不曾谋面,但只要经常参加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网络群体内互动, 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口味对信息进行选择,而且可以自由即时地参加讨论,表达自己观点。大学生网民的身份就会趋于固定,成员之间都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彼此相对熟悉,来自他人的信息性压力便会对成员产生影响。由于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心理,一些本没有什么想法的网民很容易在已达成共识的小团体言论的引导下盲从,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对同一事件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
3.群体极化现象。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谈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极端倾斜,根据这种理论,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会变得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研究群体极化现象,有助于认清网络舆情表达中的非理性因素。
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研究表明,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就对某一热点问题议论、讨论中,兴趣相似、观点趋同而结成的网络内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按照勒庞的研究结果,这种同质性本身十分容易形成心理暗示并相互感染。强势的一方相互作用,使观点更加极端,最后发展成网络群体极化倾向。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预防
从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可知,把握好舆情形成过程的几个关键要素,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化解舆情的形成。
1.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与交流。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能够诱发网络舆情,一个内在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与不公开,弱势信息群体与信息垄断者的关于信息权利的博弈。管理层总是千方百计对信息的垄断、篡改、封杀,掩盖工作上、管理上的缺位与漏洞。因此,部门有意隐瞒真相,部门相互推诿,推卸责任成了3Fq6erh4//a1q2FvTykvpQ==网络舆情很重要的诱发源。从而导致大学生网民知情权的堵塞,猜忌如“投石入水”涟漪般迅速扩大,导致网络舆情的生成。
信息的透明、公开与及时,是网络时代对信息权力部门运作的客观要求。高等院校,网络舆情是对高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有效促进。在信息透明、公开的环境中,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通过网络反映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的褒贬与评价,更好地在网络与现实社会进行双重监督。通过网络,大学生参与民主政治的范围扩大、积极性增强,使民意在反映社会热点、校内外敏感事件,揭露腐败、违法乱纪等方面得到了真实、充分的表达,这将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政治稳定、公平正义的形成。尤其是在涉及切身利益的危机事件发生时,需要更加有效地行使大学生的监督权,大学生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关注事态的发展,了解真相、作出理性的判断。
2.加强网络道德和制度建设。首先,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和加强对网络的管理。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其次,针对部分学生道德的约束力较低,道德自律性较差的情况,加强学生网络自律与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使用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成为当前网络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另外,逐步实施实名制上网。网络实名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互联网的交互性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交互性让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互联网中的事物,同时这些虚拟世界的影响必然也会被大学生用于现实世界。实名制可以提升人们的责任感和坦诚度,在这样一种公开、公平的氛围中,人们的网络生活会更加理性和生动。
3.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意见、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整合,逐渐形成网络论坛的强势声音,从而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的舆论态势。而在此过程中,论坛里的意见领袖往往起主导作用,这些学生善于从表象信息透析到比较深层的价值内涵和意义,并能对问题进行某种解析,然后进行表达。舆情形成阶段事实上就是意见领袖不断表达意见,并影响着其他学生的看法,促成网络论坛舆情的最终形成,并由此主导着论坛舆论的主流和方向。当意见领袖的意见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该意见争取到了相当规模数量的网民的认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网络舆论就此形成。因此,积极培育意见领袖,及时引导舆情走向,化解负面舆论焦点,也是避免舆情诱发集群事件的有效方法之一。
注释:
{1}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08.
{2}{4}【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1-12,15-16
{3}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学,2008(4):66-69.
参考文献:
1.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郝英杰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葛晨光.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5.张鹏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9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7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