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丁伟民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校“两课”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社会实践主题的确立、内容的选定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探讨了“两课”社会实践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提出在实践性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两课”教学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改革并创新“两课”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两课”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摆在高校“两课”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两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两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此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校“两课”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与其他学科相比,“两课”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既进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组织社会实践就成为搞好“两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1.“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本质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两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做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也是对“两课”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两课”教学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要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两课”实践性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对社会现实而展开,不能圆满解释社会变革时期表现的种种现象,不能正确有力地阐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能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达到“信”,那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就难免会显得苍白无力。而社会实践则为学生关注、思考、研究现实问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同时,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能促进其品德修养的提高。

3.“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两课”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两课”理论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传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学术性,而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讲授这一种形式,他们希望有直观的环节,喜欢新的形式与手段,希望能有自己的参与。“两课”实践性教学则注重知识传授的应用性、经验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设计、调查研究等,学生创新能力、交际与组织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由“配角”成为“主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能学会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它通过综合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从而实现“两课”的教学目标。在“两课”教育中,如果把学生置于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前台,引向社会这一广阔的课堂中,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培养他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建设祖国、服务于民的责任意识,更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两课”社会实践方案的设计

1.社会实践主题的确立。首先,社会实践的主题应当鲜明,应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原则。其次,社会实践的主题必须具有可行性。要根据实践主体的客观和现实条件来选择活动主题。从实际出发,按照“两课”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来设计主题。教师根据“两课”实践性教学计划和要求来确定实践性教学的方向和选题范围,并为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做一定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愿望。

2.社会实践内容的选定。对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是“两课”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两课”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政策宣传等,它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主要目的。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访问革命前辈、追寻先烈足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重点建设工程和取得显著成就的工矿企业及农村,进行生动具体的改革开放的形势教育,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暑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环节,利用节假日时间,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做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自考察,去了解和体验社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高校要把“两课”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在学时上给予保证,进一步制定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政策,可参照实习的办法计算工作量和学分。在社会实践的时间上,做到假期与课内时间相结合。难度大的、任务重的活动,一般应安排在假期为宜,其他活动课内进行。在安排社会实践过程中,应把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是负责“两课”教学的部门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应选择那些便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单位),然后学生们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参观或考察;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组织大家交流体会。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择。实践教学基地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人物的活动地,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事业单位等。选择这样的基地,内容丰富、代表性强、有典型意义,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学校要将实践教学像对待专业实习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学校要对实践教学做出统一安排,即时间安排、教师的安排和分工及后勤保障等,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要认真检查考核。对教师的考核是:教师对实践教学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与落实;教师对学生是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了认真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是:学生是否缺席、逃避实践教学;学生对实践教学是否认真;学生实践报告或总结完成情况及质量情况。

4.要注意交流总结。对写得较好的实践报告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实践教学一个阶段结束后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一次总结,包括计划任务的安排、时间的安排、人员的分工是否合理,等等。通过总结,发现好的做法相互交流,同时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便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圣祯.“两课”实践教学的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6.

[2]白玲.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尝试和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02.

[3]卢诚,贾昌萍.高校“两课”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