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在民办高校中的学生容易形成正式组织之外的非正式群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力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淡化民办高校正式组织的结构关系,影响民办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可能增进群体成员心理和情感满足,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弥补民办高校正式群体功能不足这一缺陷,通过对这些群体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高校育人的针对性。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非正式群体 影响力
非正式群体对民办高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淡化民办高校正式组织的结构关系,影响民办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可能增进群体成员心理和情感满足,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弥补民办高校正式群体功能不足这一缺陷。民办高校非正式群体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问卷调查中68.6%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46.8%的同学选择能为自己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访谈,环保协会、街舞俱乐部等几个非正式群体负责人都表示,通过组织活动锻炼了组织能力、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弥补了他们没能在正式群体任职的不足。而且群体的活动使他们视野更开阔,接触到很多课堂甚至校园里没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青年大学生作为非正式群体的主体,他们大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自发成立、自我参与、自主管理自己的文化群体,不同群体成员的专业状况、心理状况和年龄状况等都有所不同,在如今这种开放性的社会大环境下,多种观点、思想、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互相作用并互相影响,有很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会激发他们产生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创造灵感和创造潜能。[1]
(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部分的民办高校非正式群体都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成员心理上比较接近,又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相互之间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表达自己的喜悦、激动、痛苦与忧愁,言谈举止也是不设防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步迈出了自立的第一步,但是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从未有过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等,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归属感,需要情感的交流。而参加非正式群体,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断乳期”所带来的种种消极情绪,从而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
(三)丰富个体的社会角色
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2]
大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都会有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属于核心人物,这样的学生在群体中很有威信,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说话很有分量;有的同学则是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属于中层;还有一部分成员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毫无影响。
二、消极影响
不可忽视的是,民办高校非正式群体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当其群体活动倾向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产生冲突时,消极作用表现得更明显。
(一)容易偏离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或抵触时,正式群体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会被抵消和降低。非正式群体的强凝聚力、高灵活性,使得同本群体目标相冲突的正式规章制度难以贯彻,正规的学生管理因而降低或失去实效。性质恶劣的非正式群体,若任其发展,很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例如大学生中考试集体作弊、老乡互相帮忙而参与群架等,扰乱学校秩序、破坏学校纪律、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有些因利益而结成的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想方设法获取不当得利,可能导致民办高校内部利益关系的失衡,扰乱校园文化的正常发展,在师生中引起不满和抵制,产生校园文化的不和谐音符。非正式组织会影响学生的团结和凝聚力,因为它会成为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的温床且较易产生小圈子。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有时候会在评先评优等选举工作中联合起来,破坏选举的公正性,并影响选举结果。他们当中的有不良倾向的成员还容易集体逃课旷课,甚至勾结在一起违反校纪校规,做些打架斗殴之类的坏事。[3]
(二)影响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民办高校的一些学生会时刻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正式群体的成员同时又是非正式群体的一员。一旦当事人的这两种角色和身份产生冲突时,常常会让这些同学很困扰、很尴尬,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事情可能只对一方有利,对非正式群体有利,却有可能会影响正式群体的利益。而如果要满足正式群体的利益,很可能就会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利益,并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愿相违背,从而受到他们的反对。
(三)破坏型的群体不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
破坏型群体较易成为高校产生违反校规校纪行为的温床。有些学生或者因为家庭较为贫困,或者因为学习竞争压力较大,或因为求职不顺利等原因,从而形成以不同心理情况为基础的小群体。这些群体人员数目虽少,但排他性较强、有较浓的感情色彩,还容易受到同情者的笼络,与此同时,还受社会上江湖义气和宗派思想的影响,加上青年人盲目性和冲动性的特点,使得他们在群体内部只谈友情,不讲纪律;只讲义气,不讲法规,一旦出现有悖于组织内部成员利益的事情,就会相互包庇,不分对错,彼此袒护。有些消极群体成员,还因受到错误群体标准的影响,而将自己不足之处不断强化甚至过分夸大,从而导致自甘堕落,对庸俗低级的文化等产生兴趣,并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会被一些错误思想所影响,形成的群体文化氛围趋于消极,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些非积极因素的驱动下,较易形成影响校园安全,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崔雪芹,黄明明,谢和平.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科学时报,2007.10.8.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3-74.
[3]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