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中生物研讨课中,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非但不会束缚他们的思想,反而教给他们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 高中生物研讨课 体会 教学方法
这次谈的高中生物研讨课,主要是听取某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节“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创新模式课,并对他的课进行探究讨论。此次研讨课给我印象很深刻,某老师的教学风格幽默随和,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强。我认为某老师的几点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在某老师的课堂上,不用点明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是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是他的学生都爱表现么?不是,是因为他手里有法宝。这个法宝就是一张积分表。他将全班54名同学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设置一名组长。积分表的组坐标就是每一位学生的姓名,横坐标则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每一天的课程安排。每位任课老师手中一份积分表,每堂课如果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则回答正确奖1分,回答错误不奖分;被老师叫起名来回答回答争确不奖分,回答错误扣一分;组长则是两倍的分数。每一周每位任课教师将表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统计每一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得分最低的小组负责一周的环境卫生。孩子都不愿意成为最后一名,于是凡是老师提出问题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因此就出现了课堂上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学习气氛非常活跃的场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某老师发给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案可以看出这节课他是用心设计的,能够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路。先由生活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又利用小组讨论学习课本知识,最后找同学回答学案上的内容并由他负责补充说明,讲解干净利落。
三、引导式提问的重要性
在听课中,我发现某老师的提问就很有技巧性。对于提出的问题,某老师总是给予积极鼓励,有学生回答错误,他没有立即停止公布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有个学生回答“生物圈的能量可以循环”,某老师没有马上说不对,不能循环,而是提示他“生物链中散失的热能还能循环利用么?”。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实现了启发式教学。
四、研讨课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节课的闪光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同时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也存在几点问题有待继续思考:一是回答问题的同学过于集中。由于分成了小组,以小组作为单位回答问题,这就使得学习基础差、反应慢、害羞的同学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只是少数学习好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就使得学习效果更加两极分化。二是新授课速度过快,不重视归纳与总结。在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耐心点,慢慢地讲解,可能有些我认为很简单地对她来说并不是那样,切记不能烦躁,不能讲了一遍没听懂就态度恶劣,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地耐心地讲解,直到弄懂为止。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展示的速度过快,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还能跟上,但是其他学生则就一知半解。在学生回答完时,如果此时能够由老师引导大家再总结与归纳一遍,则效果一定会更好。
五、教学思考
首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那种轻描淡写,浅尝辄止的教学设计,拿来上课,只能成为笑话。我的某一教学设计是在大动手术六次,小qBlcK5pE8d6OgJCVJgvWhA==改无数次之后产生的,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记得初稿设计出来,满以为可以上得精彩,同事听后评价:除了课件中的两段视频确实有必要外,其他环节不知道目的是什么。然后继续修改,之间反复几次,大家仍认为设计中只注意了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教学重点没有得到突出,并且耗费时间多,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再读课文,仔细琢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应该学到哪些知识,技能上得到哪些提高?确立了教学重点,思路就马上明晰了:把握作者思路之后,重点在于将学到的技巧用于练习之中。这样一想,许多困惑就豁然开朗,第六次“大动干戈”做好教学设计之后,请领导同事听课,才被认可。由此感到,踏踏实实备一节课实在太难,尤其不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文本,对待的备课活动。
其次,结合听课和自己备课的感受,我认为,一节好课不需处处兼顾。哪怕能把一处教学重点完美地突出,那也是成功所在。最初备课的时候,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什么内容都想搬上教案。处处兼顾反而处处是漏洞,授课时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所有知识杂呈于课堂上,把课堂搞成了“大杂烩”,最后,自己也不明白这一节课究竟想要学生学什么,效果可想而知。我最初的教学设计就犯了这个毛病,想讲的东西太多,只能一个人滔滔不绝,因为就怕说少了、说慢了,转眼就到下课了,要是漏掉什么,怎么办?所以整节课学生靠边站,只能被动地听老师往自己的脑子里灌老师所谓的重点。听了参赛老师的课,很多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的课堂设计,眉目清楚,让人看了清爽无比,使我深受启发。
再次,在提问中,我曾走入一个误区: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就提出诸如:读了什么后你想到什么问题。其实这样的提问是最不负责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索,答案茫无边际,老师又不能很好地归纳梳理,统统称之为好、有道理、精彩,看起来热闹一片,效果却不佳。将每位同行的课细细品味,再回首琢磨自己的课堂,受益匪浅。
总之,参加这次观摩课,我感觉受益匪浅。我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学习更多的老教师的经验与方法。相信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更加努力地研究教学环节,尽全力落实“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