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

2013-12-29 00:00:00殷东平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已成为教学常态,但是在编写和使用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楞次定律》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

关键词: 导学案 《楞次定律》 实效性

追求高效愉悦的课堂是学校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我校在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各学科都拟定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并编制导学案,每节课围绕导学案师生共同活动。我校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已成为教学常态,但是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简单化,不分课型一个模式;编写知识点化,有些导学案变成了知识点的罗列;讲授练习化,有些导学案堆砌了大量的练习,上课变成了讲练习;使用低效化,由于导学案每节课都用,课时编写量太大,不免有些应付了事;使用僵化,机械沿用导学案授课,不能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要真正做到“学、说、讲、练、行”和谐统一,“知、情、意、行”四维一体,切实解决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

导学案的构成通常由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现以《楞次定律》为例、结合导学案的构成来谈谈如何提高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是相符的。

2.通过对楞次定律的探究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体会利用“中介”研究或表述问题的思维方法。

3.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定,编写时尽可能地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宜过多、过空。

二、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重点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难点依据学情来确定。

三、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不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形式,可以情景导入、兴趣导入或复习提问导入,本节采用了复习提问导入,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1.要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磁通量的变化包括哪三种情况?

(二)规律探究——实验分析归纳

1.实验前的准备:再看课本图4-2-2的实验器材后思考:

(1)灵敏电流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灵敏电流计而不用安培表?

(2)为了准确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必须弄清哪两点?(一绕向、一关系)

这是自学准备部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dM+lrDg8aCutSWVXbxFqo56CB0sUK/It6RXkWoXqt0=.实验探究内容: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

(1)理解:原来磁场→原来磁场的磁通量→原来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磁场→感应磁场的方向

(2)探究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引导同学们做好实验、做好记录。

4.楞次定律的特例——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问题1:当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也会引起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这种情况下回路中的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呢,可以用楞次定律判断电流的方向吗?

问题2: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过程很复杂,能否找到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来判断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呢?

(三)当堂训练

选修3-2课本第11页例题1,第12页例题2。

四、课后反思

总之,“导学案”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引导、启发为主导的一种师生共同合作模式,使用“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就有章可循,这样可以减少学习中很多无效环节,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