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2013-12-29 00:00:00王亚斌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机械类中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专业课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不仅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在理论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一些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下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形象直观教学法 分批分组技能训练法 质量意识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职校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偏向兴趣好玩,形象直观,简单明了,易懂易操作,一次学习知识点不能太多,理论文字要通俗,等等,否则课堂上会睡觉、开小差,所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式,只会让老师累,学生怨。针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懂,学得会,学得愉快,值得探讨。

一、形象直观教学法

对于本课程中教学内容是概念、表格、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机械地死记硬背。而这些要点需要老师把书上的教学内容再次提炼出来,尽可能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配合老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例如,2-2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量具这一章节中,游标类与测微螺旋类量具的读数方法,教材中的步骤与举例表述方式比较传统,如何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与表述,笔者多年教学中总结出了一种方法——“找起点终点法”。

引导学生这样记忆:量角度要有边,锁紧了好读数,各部件要连接。

通过把教学内容再次提炼整合成形象直观的表述与语言,再用挂图,幻灯或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二、分组分批技能训练法

该课程另一部分教学内容技术测量基础——常用量具的读数操作,形位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的检测,螺纹的检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由于设备等外部条件制约,采用班级授课的较多,可以采用分组技能训练法。

(一)分组分批的人数合理安排。合理地安排人数与学生,对技能训练的效果,有时会事半功倍,据笔者多年理论与实习教学经验,一般根据人数的多少分批分组,最小组为三人,中间一位学生选动手、模仿、理解、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两边各坐一位相对较差的学生,方便两边的学生学习;六人一桌,小组与小组面对面,方便坐中间的学生可以看一下对面的;分四桌,成弧形,老师站前面示范。一批二十四人。

(二)合理的技能训练步骤。1.直观的示范与讲解。尽量分解成易记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先要介绍并强调操作注意事项,爱护量器具,分步示范。2.学生的模仿练习。根据练习时间与练习内容的不同,练习方式也不同,本课程着重模仿练习。中间学生在模仿操作时,要老师一个个去耐心指导,然后两边的学生轮流操作,再对调小组中间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交流,老师在其间巡视,及时鼓励、肯定并指出错误的地方。3.充分有效的反馈。反馈在技能训练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练习中有反馈,可以及时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兴趣,为技能的熟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中渗透质量意识,强调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保证互换性生产,对零件的测量是个重要的手段,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渗透质量意识——企业生产操作不是接力赛,而是足球赛,质量的保证要每个员工的共同参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个环节的失误,会输了全场。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为在谨慎,从而更好地学习,并与生产实习更好地接轨。

参考文献:

[1]乔元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